藝術不一定高不可攀,殘缺人士也可充當藝術家,做出具水準特色的作品。用口繪畫,不是玩雜耍,而是意外遭高壓電擊傷,雙手燒焦迫於割除;先天缺憾沒有雙手,自然以足代手,也可畫出極具價值的畫作。這就是殘而不廢。
記者:郭佩韻
攝影:Kenny
林宥辰:以口代手畫出成就
1100伏特 高壓電奪去雙手
從未想過握手會尷尬,首次與口足畫家林宥辰接觸,五指握着斷臂,感覺很柔軟。訪問需要筆談,更是新挑戰。站在台階上,今日的林宥辰,是個國際有名的口足畫家,在大眾面前,豪不忸怩,表演他的絕技,口繪國畫。他嘴銜着畫筆,彎下腰,費力搖擺上身,毛筆就揮動起來。「十五年前,我是個工程師,一次意外,遭一輛1100伏特高壓電的吊車擊傷,我全身麻痹震抖,之後一直昏迷。」那年,他才二十九歲。
是命運,又是契機,意外奪去林宥辰雙手及聽覺,「我蘇醒後,甚麼聲音都聽不到,雙手失去了,如何活下去﹖一死了之﹖不理會家人了嗎﹖」連串問號擠在腦海,崩潰了。高壓電燒傷林宥辰每寸皮膚,頭髮長不出了,只有疤痕,剩下一小撮毛髮,珍而重之紮成小馬尾,很型格。
每幅畫都滿是汗水
四年內動過十多次植皮及整形手術,身體漸見康復,林宥辰先走去學書法充實,繼而學習水墨畫。「生活變得簡單,穿衣服也要假手家人,但我不介意。看不起自己,別人也不會看得起你﹗」算是回復正常生活,那年,他已三十四歲。
活在一片靜默的世界裏,信佛,給林宥辰帶來心靈安慰。但要真正接受失去雙手的事實也並不易,且看他一幅名為《迎向光明》的着色水墨畫,轟隆轟隆的火車,穿過青翠山林,迎向普照的太陽,生氣盎然,「我就是想透過畫作,叫人珍惜生命。」林宥辰臉上流着汗珠,十分鐘後,畫紙上的花,長出了翠綠的葉子。苦練三年,繪畫技巧成熟,享受用口畫畫的過程,「第一次用口畫水墨畫很困難,用口銜畫筆,口水流下,腰部很累。」
活在當下是福
已是個著名畫家的林宥辰,今年四十四歲,到了適婚年齡吧﹗但仍未有對象,他笑言:「仍在努力中。」一切以平常心面對。可能目前林宥辰最想做的是要貢獻社會,「只要有自信,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林宥辰認為能活在當下,已是恩賜。第一次來港,林宥辰覺得香港是個熱鬧、熱情、浪漫的地方,「最喜歡山頂夜景,碼頭的景色也很浪漫」,然不能畫一張香港景色畫,是一種遺憾。
Profile:
姓名:林宥辰(原名:林錫勤)
出生地:台灣
失去雙手原因:意外遭高壓電擊傷
畫水墨畫:10年
曾獲獎項:1995年國際口足畫藝協會世界繪畫比賽,1000多作品中入選作之一
首個展覽:2004年於台灣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來港展覽:2006年10月其中一幅畫作被無名氏購下贈送學校
盧佩鏞:五位數字的讚美
先天失去雙手
灰暗的下雨天,對盧佩鏞來說可是倒楣的一天,因為她沒有雙手,無法用手擔起雨傘,在濕漉漉的街道與人並肩而行,所以一下雨她便惟有不出街。
與盧佩鏞見面,她總穿着一件長外套,問她是否要遮蓋先天缺憾,她回答:「不!只是偶然,且我身形略胖,遮蓋肥肉是真的。」愛美是女孩子天性,沒有因為穿不上美麗衣裳埋怨,她喜歡在白畫紙上,自由配搭顏色,畫出美麗圖畫,靜候別人的讚美。
令人難受的眼神
先天不足,後天補救,但別人奇異的眼神,也會難受,「以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乘客焦點總會在我身上,我不會怪他們,因為不了解、不認識,但如果是太過份的眼神,我會投以不滿眼神反抗。另外,在公共場所吃飯,我用腳拿起餐具時,隔籬的客人見到會即時走開,當下個心很難受,但想通了,彼此根本不認識,最重要是自己如何看自己,那就影響不到心情。」
歧視、嫌棄,佩鏞自知人生路崎嶇,於是付出比別人更多努力,「出世我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日後如何面對我可以選擇,中小學我讀特殊學校,老師知道我畫畫有天份,1991年鼓勵我加入國際口足畫藝協會,當時畫的是鉛筆素描畫。」一畫就十五年。
數萬元賣畫作
去年她一幅名為《明光導向領韶華》的水彩畫,香港中華電力公司以五位數字購入,令佩鏞喜出望外。「那幅畫正面看,是一棵樹,周圍橫枝長滿了好多果實,但從俯視角度看,就是一條公路,萬家燈火的景象。」
畫畫令她有成功感,但原來還有另一個天地,「我全職是做電腦繪圖員,父親朋友的公司需要幫手,請我做電腦繪圖員,當時日間工作,晚上學電腦。」現職公司特意為她訂做較矮的桌子,改裝洗手間,第一日返工,同事少不免有奇怪的眼光,本着大無畏的精神,「既來之則安之,我要獨立,要自力更生!」
參加國際聯展大開眼界
中五畢業後,佩鏞入讀大一設計學校,01年開始畫國畫,早已習慣用腳做事,用腳繪畫不是太難掌握,「起初也有難度,如何用腳運用支筆、控制大小力度等,需要時間學習」,由素描到水彩畫,畫了七年,然後開始接觸國畫,「畫了多年水彩畫,覺得應該要有突破,老師教中國畫,覺得國畫變化多,富有氣質,於是專攻國畫。」終於在2004年於文化中心成功舉行首個個人畫展,又在上海、多倫多、台灣等地方參與聯展,令她大開眼界,「去了不同地方,發現原來畫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單是一隻鳥的呈現,就有不同風格,每個階段都有所不同,自己的風格尚未突出,仍要努力,暫時未有滿意的代表作。」佩鏞謙說。
Pofile:
姓名:盧佩鏞
出生地:香港
失去雙手原因:先天
畫水墨畫:15年
首個展覽:2004年於文化中心
曾獲獎項:1998年獲得香港勞工處頒授的「殘疾人士優秀僱員獎」。
最年輕的口足畫學員
「你為甚麼收埋對手﹖」
「我無端收埋對手幹麼?我雙手是失去了。」十七歲的楊小芳說,七年前在鄉間遭高壓電擊中,雙手白白斷送,「受傷後沒有哭過,但很傷心見到自己雙手燒焦了,醫生說救不了,需要割除。」雙手失去,書讀不成,遭鄉間同村孩子取笑,心裏難堪。用腳拿起筆來畫畫,無師自通,香港的父親三年前申請小芳來港,「來香港入讀特殊學校五年級,今年我已經中二,學識獨立生活,一個人走在街上也不怕。」
小芳是香港最年輕用腳繪畫的學生,雖然未到畫家級數,畫工仍然幼嫩,但小妮子有顆積極的心,要成為國際級的口足畫家。終極目標,是開個人畫展,「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不想成世靠人,要加倍努力,做個有用的人。」意外帶給她不幸,也令她快速成長。
傷健人士潛水考古
為了讓傷健人士融入社會,一班專業潛水員組成香港水下考古總會,邀請合資格的傷健人士,出海潛水尋找香港遺迹。過往總會已主辦兩次傷健人士潛水活動,作為傷健人士潛水考古的前奏,本年五月總會帶着六位傷健人士,在3.5米深的泳池體驗潛水,一嘗水中暢泳的滋味,並挑選三名傷健勇將,在七月真正出海潛水,終極目標是能夠成立傷健人士潛水會。不過,現階段只能空談,因為各種資源、安全措施等也須顧慮,老套說句:本着長今精神,永不放棄,或者距離成功不遠矣。(相片由香港水下考古總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