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放.逐》橋段大路精於細節

非常熱戲:《放.逐》橋段大路精於細節

電影風格,最少可分為兩個派系:寫實主義(Realism)及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要說明兩者的區別,最近有個好例子:《無間道》與《無間道風雲》(TheDeparted)。前者着重個人化表現,風格比較花俏;後者則強調客觀反映,把攝影機視為紀錄工具,視覺風格粗糙,敍事盡量直接。
有些導演,喜歡在不同作品中呈現不一樣的風格,譬如說在《PTU》及《黑社會》中,杜琪峯採用了寫實風格;相反,回顧《暗戰》、《真心英雄》、《龍鳳鬥》等,觀眾又會看到一個愛耍酷的杜琪峯。兩種風格各有所長,沒有高低,《放.逐》可謂是杜琪峯回歸表現主義之作。因此,在《黑社會》中那句「愛兄弟還是愛黃金」的提問,在此片中被戲劇性地化為行動;在《暗戰2》中,鄭伊健那個不無賣弄的擲幣小動作,今回落在黃秋生手裏。最教觀眾意外甚至吃不消的,是片首一幕槍戰戲。
儼如《鎗火》的延續篇,張家輝取代呂頌賢的角色,黃秋生要殺他,吳鎮宇要救他。三人在室內對峙,因為張家輝的左輪手槍只有六發子彈,基於公平,其餘兩人把多出的子彈從彈匣退出,攝影機以慢鏡捕捉子彈在地板上翻滾,一道木門被轟得在空中打轉……如此造作,觀眾一時錯亂,還以為在看吳宇森作品。加上在片中出現了一個詭異的死者重生鏡頭,這是否意味着杜琪峯欲向表現主義深化?甚至邁向超現實?
其實撇去這兩場戲,《放.逐》運用了不少靜態與遠景拍攝,整體風格要比《暗戰》時期的作品踏實。把最浮誇的一場戲放在開首,很可能是一種心理計算——因為有了比較,故此打後的場面縱然有誇張的地方,相對地便能顯得平實。杜琪峯似乎在嘗試一種新的創作風格,欲把兩個派系的優點兼收並蓄——讓角色裝酷,也讓他們出醜;在喧鬧誇張的槍戰場面以外大幅削減對白,以靜態描述來補充電影的內涵。
對白少是《放.逐》的特色,也展示杜琪峯的不凡。電影本應以影像為主,話語為輔,一片豪邁的笑聲,一幀在生死邊緣拍下的合照,一個沉甸甸的皮包落在地板上的畫面,都能成為巧妙的伏線。如果換了由陳凱歌或馮小剛執導,當黃秋生得悉何超儀被擄,為了剖析他對避無可避的不忿,陳、馮所用上的,必不會是單純一個摔電話的動作。當四人決定回去闖龍潭,為了描述四人如何克服恐懼,陳、馮恐怕又要長篇大論,而非借助幾瓶烈酒。《放.逐》的大橋沒啥特別,精髓在於細節。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