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開始,法德兩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經兩國政府聯合審訂的共同課本。兩國共同審訂歷史教科書的協議,二○○三年由法國總統希拉克與德國總理施羅德簽訂,而且坐言起行,三年之後,兩國以不同的語文,出版了同一課程的教科書,實現了理想。
法德兩國都是優秀的民主國家,文化傳統悠久,雖然有過普法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拉侵略的歷史創傷,但這兩大民族的品味和器度,兩國都認為,不但同為歐盟會員,而且共用一套教科書,是今後衷誠合作的新起點,然而在審彙課程期間,雙方也不是沒有爭執:法國政府教育部最初堅持在教科書中強調五十年代戴高樂反美獨立外交路線對歐洲的「貢獻」,德國政府表示拒絕。
德國教育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是美軍登陸諾曼第之後解放的,一九四八年蘇聯封鎖西柏林,西德的民主政體一度告急,美國領導的北約組織執行馬歇爾計劃,捍衞了西德,使之免受赤化。德國要求教科書多講一點法國殖民主義的「罪行」,法國也有點尷尬。
歷史雖然共同審訂,但在文字和教學方式方面,法德兩國也有過異議。例如,德文的教科書課文比較長,因為德國教育對語言的思維邏輯一向要求嚴格。法國版的課文寫得簡潔一些,因為法國人比較感性,性格激昂一點,不太喜歡嚕囌。
對於某些歷史事件,德文版留給學生一點點想像力的空間,例如紐倫堡大審這一課,德文版教科書有一條考題:「如果要在紐倫堡大審的法庭外豎立一座紀念碑,請擬寫一篇碑文。」這樣的課題,集理性分析和創意想像於一爐,對中學生是很好的訓練。法文版卻沒有這一條,因為法國中學的歷史教育,一板一眼,法國人的藝術氣質很重,對歷史的詮釋,卻沒有想像力的餘地。
法德合作,隔海的英國也見獵心喜,考慮分別與兩國合撰歷史教科書。然而法德可以合作,不等於英法和英德之間也能分別共度歷史教育的蜜月。首先,英國和法國的歷史宿仇比法德之間長久:英格蘭的立國,即由法國諾曼第的侵略催生;十五世紀,英法百年戰爭,英軍殺害了聖女貞德,且不說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大敗拿破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邱吉爾接到消息,二話不說,馬上下令直布羅陀的皇家海軍搶先擊沉法國在地中海的海軍精銳艦艇,以免落入希特拉之手。英法爭奪亞非殖民地,德國沒有份。德法多次戰爭,法國大都輸得心服口服,包括貝當元帥接受德國扶植,成立維希偽政府。戰後戴高樂的反美情緒,隱含着邱吉爾羅斯福結盟以來對英國的一份醋意妒恨。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勝納粹,邱吉爾為了報復希特拉空襲英倫,派皇家空軍狂炸漢堡和德累斯敦,一時濫殺的平民婦孺多達六七十萬。德國歷史學者有為此而指邱吉爾為「戰犯」者,德國如何能與英國合寫教科書?法德合作,有意把英國排除在外,但以歐盟為基礎,歷史教科書的三國合作,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法德合作成功,是一段文明的佳話,今日東北亞局勢緊張,北韓在玩弄核武器,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上台,急謀與南韓改善關係。為了東亞和平,日韓兩國,不妨也由合撰歷史教科書開始。兩國都是民主國家,對於人權和自由,擁有共同的信仰基礎,然而日本不肯面對百年前侵略朝鮮的歷史,韓國的自尊心太強,一早把漢城日治時期的舊建築拆光,也未必肯如實承認日本明治維新對啓廸韓國現代化的貢獻──例如催生甲午戰爭的朝鮮「東學黨事件」,東學黨就是一群朝鮮知識分子,羨慕日本維新的成就,希望擺脫滿清的藩屬地位而走上日式現代化的獨立之路,結果滿清出兵,日本干預,爆發一場日清戰爭,其後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佔領之後,以武力平定朝鮮的民族主義勢力,則屠戮甚酷。凡此種種歷史血債,韓國人至今的情緒尚未平復,日本則因靖國神社的參拜問題,也難以妥協。
然而,歐洲的民主國家能做到的,亞洲的民主政府為甚麼做不到?日韓的歷史教科書為甚麼不可以共用一套?如果不可以,則日韓又何能奢望與歐美平起平坐?化解宿怨,由建立一套科學、寬容、理性的歷史觀開始,法國和德國率先做到了,而且垂範文明社會,在這個戰雲密布的世界,這是一線微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