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四種家用魚 部份來自當地<br>中山水產抽驗含菌含重金屬

本港四種家用魚 部份來自當地
中山水產抽驗含菌含重金屬

【本報訊】中山市消費者委員會兩月前抽查當地多種水產食品,發現大量樣本不合格。黃鱔、鯇魚及田螺等9種水產被驗出沙門氏菌,扇貝、生蠔及墨魚等5種水產則含有超標的重金屬鎘,還有海鱸樣本驗出孔雀石綠。據了解,當地售賣的魚類,部份是來自供港的水產養殖場。本港食物環境衞生署則表示,供港水產有嚴謹檢疫系統,但部門會向內地單位了解情況。

扇貝含鎘超標最嚴重

《南方都市報》昨日報道,中山市消委會於8月份委託中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對市內經銷的23種水產品進行隨機抽樣測試,其中黃鱔(鰻魚)、草魚(鯇魚)、叉尾魚、田螺、河蜆、獅頭魚、海鱸、扇貝、牡蠣(生蠔)、蟶子、墨魚11種水產品的樣本檢測不合格。
檢測結果顯示,共有9種樣本驗出沙門氏菌,佔全部樣本的39%,包括黃鱔、鯇魚、獅頭魚、田螺等等。
河蜆、扇貝、牡蠣、蟶子、墨魚等5種水產品樣本,則被驗出重金屬鎘含量超標。
超標最嚴重的是扇貝,鎘含量為國家標準的34倍。化驗同時在海鱸樣本中,驗出隱色孔雀石綠。
中山市消費者委員會指出,沙門氏菌感染會引起惡心、嘔吐、腹部痙攣和發燒。食用者應該在烹調水產時,充份煮熟,如不即時煮食,則應該將產品貯存在4℃以下冷藏。
鎘是含毒的重金屬,被人體長期吸收後積聚在腎臟、骨骼及血液之內,會出現慢性中毒,引致腎炎及腎衰竭等疾病,嚴重者可導致肺癌、肝癌及前列腺癌。孔雀石綠則是可以致癌的殺菌劑,與鎘一樣,煮熟也不能消滅。
記者昨日詢問中山市其中一間供港魚場,負責人表示,因為天氣悶熱,水污染嚴重,致令大量魚類生病,魚場須長期施加藥物。由於藥物含有重金屬鎘,因而殘留魚類體內。

食環署稱會了解情況

現時中山供港的水產供應商包括中山食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及水產進出口公司兩間,水產進出口公司負責人梁先生對本報說,該公司每日供應約100噸魚來港,佔全港四種家用魚(鯇魚、脆肉鯇魚、鯽魚和鯉魚)市場的四成。他說,本港食環署也有定期派人前往視察。對於今次中山消委會的化驗結果,他表示不知情。
食環署表示會了解情況,發言人補充稱,中山消委會所化驗的是內銷水產,而內銷水產與外銷水產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外銷的水產都必須經過國家檢疫機構抽驗,而香港也有食物監察計劃,定期抽驗水產,以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