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鐘樓 頭等電車 螺旋槳飛機<br>見證海陸空百年情

天星鐘樓 頭等電車 螺旋槳飛機
見證海陸空百年情

當百周年電車緩緩駛過天星碼頭的老舊鐘樓,螺旋槳飛機又從啓德機場升起,時光倒流100年。逾百張珍貴圖片,數十張絕版車票、船票,還有機票,細訴着一個個香港交通發展故事,見證百載社會變遷。在天星鐘樓拆卸與啓德跑道炸毀前夕,透過這些物件希望讓市民緬懷這段集體回憶,喚醒對急促城市化的關心。 記者:黃偉駿

百年前香港是一個仍在融合的社會,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也在「融合」。老百姓除舢舨小艇,只靠啓用不久的天星小輪渡海。
在上世紀20年代,一個文員月薪十元,但一張單程「三等」天星小輪船票便要五仙,普通市民負擔不來。時至今日,天星小輪是全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但體積如郵票大小的絕版三等船票繼續漲價,升值八萬倍至4,000元,依然千金難求。
從海上返到岸邊,本港在上世紀初還未有大型陸上交通運輸系統,隨着港島區人口增多,港英政府於1901年在港島興建路軌電車,1904年投入服務。最早一批電車共有26輛,全屬單層,分「頭等電車」與「三等電車」,車費分別是一角及五仙。票價維持32年後「失守」,電車公司為迎戰在1933年獲港島區巴士專利權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將頭等與三等票價調低至六仙與三仙。電車在過去百載經歷五代演變,是現存世上最悠久電車系統之一。

啓德早期作軍事用途

正當海、陸交通蓬勃發展,航空事業於1925年才在啓德機場起步。啓德早期主要用作軍事用途,只有戰機或水上飛機,10年後始有商業與民用航機降落。1958年港英政府在九龍灣海旁興建一條2,500多米、降落難度全球最高的機場跑道,但隨着規劃署建議炸開一截跑道興建都會公園,牽動人心的啓德跑道或成絕響。
今次展品由香港收藏家協會借出,包括逾百張圖片、明信片、車票、船票、機票及模型,大部份從未曝光,是本港首個以海、陸、空交通歷史為主題的圖片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