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藩市金門橋,世界最著名自殺地點之一。美國一套紀錄片的攝製隊,日夜守在橋附近一年,把跳橋自殺實況一一記下,然後將死亡真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拍攝手法夠震撼,卻也引起猛烈批評。
拍下23宗跳橋個案
金門橋經常被幽幽濃霧籠罩,只有1.2米高安全欄杆擋着,自尋短見的人從相當於25樓高的橋面一躍而下,多數在海中粉身碎骨,自1937年啓用以來,已有近1,300人在那裏自殺。《金門橋》(TheBridge)導演斯蒂爾(EricSteel)看雜誌見到這數字,就想到拍一齣紀錄片。
斯蒂爾託辭拍攝一系列國家地標的紀錄片,騙到金門橋管理局批准,10至12人攝製隊日夜拍攝,2004年全年橋上發生了24宗自殺,他們拍下23宗,並將其中6人的死亡實錄在片中公開,再加上死者親友訪問,探討他們自殺的原因,訪問時並沒有透露拍下了死者自殺片段。
評論狂罵剝削死人
斯蒂爾說,他想透過要觀眾「見證一些令人非常不安的東西」,刺激他們反思對自殺和精神病的看法。他的想法卻得不到認同,評論罵他「偷窺狂」、「不負責任」、「剝削死人」。法國康城和德國柏林影展都拒絕讓《金門橋》參展,現正舉行的英國倫敦電影節則抱着激發討論的態度,放映該片。
自殺實錄會刺激更多人模仿,是英美兩地另一大批評。金門橋管理局行政總裁庫珀史密斯稱,《金門橋》今年較早時一開始宣傳,橋上企圖自殺數字立即增加。英國牛津大學自殺研究中心的霍頓教授說:「所有研究都指出,詳細展示某些自殺方法後,會即時多了人使用那些方法,所以展示自殺方法,有失輕率。」
斯蒂爾反駁指他們無人性的批評,稱拍攝期間如果一早看出有人想自殺,他們都會馬上致電通知當局,總共救了6個人,不過多數自殺者都看似遊人,知道他們想尋死已太遲。
對於會引起模仿的指摘,他說「多數自殺都是長期精神病的後果,不是出於看見自殺影像」,不播這紀錄片不是答案,而是找方法令精神病患者留戀人世。他又指那些跳橋片段並非最令人不快,而是旁邊經過的人對有人自殺坐視不理。
英國《泰晤士報》/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