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周不但未受中國工商銀行(1398)招股凍結逾4000億元影響,恒指更升穿18100點水平收市,國企股走勢更凌厲,H股指數收市突破7500點水平,令H股指數於短短兩三周內已打破「落後」局面,追貼恒指的升幅。
恒指從今年6月中低位15200點反彈至上周五收市,升幅接近兩成,當中最大功臣仍是重磅股中國移動(941)及滙控(005),但若以恒指及成份股股價比較,跑贏恒指的股份卻不包括滙控在內,一些在今年以來一直跑贏恒指的股份,同樣亦是在今次低位反彈較多的股份。包括中移動、聯通(762)、東亞(023)、利豐(494)、中海油(883)、思捷環球(330)、華潤創業(291)、信置(083)、新世界發展(017)和恒隆地產(101)。今年以來跑贏恒指的股份當中,只有地鐵(066)及招商局國際(144)在今次升浪的升幅低於恒指。
筆者仍認為現水平追入藍籌股並不值博,但今年恒指料將突破18397高位,因此,待大市調整800點至1000點後,可作分段吸納。從上述數據分析來看,趁大市調整揀選藍籌股並不困難,強勢股仍應是首選,筆者一向不主張「貪平」的選股方式(尤其對中長線投資者而言),但在眾多藍籌股當中,只有滙控較例外,雖然該股升幅並不如恒指,但由於其股價之基數較高,升幅往往不如其他股價較細的股份,但以其管理層質素及現價估值(市賬率只有2倍)來看,亦是趁調整吸納的對象之一。
不過,國企股的選擇則較複雜,雖然H股指數由6月中低位至今已上升27%,但帶動上升的股份則與今年上半年有頗大分別。上半年主要以原材料及石油股為焦點,但近月的強勢股已轉向石化、電力、汽車等下游股份為主,這反映選擇國企股需對產品價格、成本、政策變化作更快反應。因此,上游股份得益,下游股份亦受較大壓力,反之亦然。因此,揀選國企股的吸納時機,不能單以「強勢股」或以指數水平參考,這與藍籌股有明顯不同。H股指數上升至高位,並不等於所有國企股均非吸納的時機。
國企仍取金融股
筆者仍以中資金融股作首選,其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股。中國於今年12月11日全面開放金融市場之前,相關政策出台仍有利這些企業發展。即使市場全面開放帶來新競爭,但亦同時有更多增資、入股活動,而內地銀行股亦由國有銀行轉向股份制銀行,預期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於明年陸續上市,這將對交通銀行(3328)及招商銀行(3968)仍有帶動作用,筆者認為上述兩者與中國人壽(2628)、平安保險(2318)仍為趁調整吸納的首選,而中國財險(2328)現水平亦有買入價值,而下游的中石化(386)、東風集團(489)估值仍吸引,具投資價值。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