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周前公布史上最「短小」的施政報告,特首「精悍」有餘,報告「精簡」有因,據聞是為體現「小政府」原則。筆者想起普林斯頓榮休哲學教授HarryG.Frankfurt曾撰寫一本只得約70頁的小書,名為《OnBullshit》,教授將這個經典詞彙定義為「不理內容真假,但求令人感到已經回答了問題」的一種說話態度,實在發人深省。
近日讀特首這份只有逾70頁的施政報告全文,更令我懷念《OnBullshit》這本小書。
令筆者「眼前一亮」的還有這份報告中的「施政重點」,竟有一個久違了的標題──創新和資訊科技,打從科網狂熱過後,此調不彈已久;但若仔細觀其工作細項,則又「眼前一黑」。
創新科技工作無新意
報告提出了3項工作:(一)建立一站式入門網站;(二)提交法案成立通訊事務管理局;(三)就管理無線電頻譜諮詢公眾。首兩項是經已近乎完成的工作,入門網站已告推出,通訊事務管理局法案是經諮詢後的既定事實,第三項其實是去年施政報告內的工作之一,現在又「翻炒」成為「施政重點」,這位由「強政勵治」到「務實進求」的曾特首,原來是這種貨色,令筆者又想起「不理內容真假,但求令人感到已經回答了問題」的說話態度。
走筆至此,政府剛公布「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的公眾諮詢,筆者讀畢新聞稿與諮詢文件簡介,內容大都乏善足陳,除了加入了一句「配合內地最新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對自主創新的重視」,屬趕時髦的說法外,其他的不提也吧!這個「數碼21」策略除了公關作用外,究竟對本港資訊科技業有甚麼意義呢?我想明眼人應該很清楚。
其實,香港普遍應用資訊科技,政府可以「積極干預」的地方十分有限,只要讓各樣各類的科技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自由競爭,推出的政策嚴守「科技中立」原因,已經造福人群。
應研究科技經濟結合
近日讀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一份名為《Regul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Convergence》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成員國的生產力會被該國對科技產品進口限制的政策拖慢。與其政府搞了幾次數碼21策略,都只是專注在高大空口號上,今次何不搞個香港經濟與資訊科技的基礎政策研究,仔細分析過去十來年香港國民的生產力,與引進資訊科技是否有關係,可能更有意義。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