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答:香港電影從未有過低潮

我問你答:香港電影從未有過低潮

莊文強
編導

Q:大家都說香港電影衰落,你感覺到嗎?
A:戲院的確少了,因為香港人生活習慣變了。以前我們放工的消閒節目只有電影,現在可以選擇卡拉OK。電影是一件浮華商品,消費者入場前會考慮,是否值得買票入場,觀眾的口味提升了。你想想,二十年前有沒有這麼多人用LV袋?有沒有這麼多人飲espresso?
不過,我九九年入行,七年以來,工作量都沒有下降,入行至今都沒有認真放過假。人們常常嚷着要為香港電影救亡,但對我來說,香港電影沒有怎樣低潮過。大家以為從業員都丟了飯碗,其實太多人到大陸發展,例如陳嘉上(編導)。
香港電影工業還有很大本錢,是中國以至亞洲電影的資源中心。我指的資源是人才,李安拍《色.戒》,幕後人員幾乎全都是香港人。李安拍《臥虎藏龍》時,要甚麼劍有甚麼劍,十五分鐘就打造了一把,造劍的就是香港人。
香港電影已經開始跟中國電影接軌,很多同行都北上工作。內地電檢尺度已經逐漸開放,以前連忠角奸角的下場也有規限,現在連大陸公安越境查案(如《終極無間》的沈澄)、《頭文字D》全片都由中國人扮日本人,內地電檢都接受了。香港電影與中國電影的界線,很快會消失。

Q:特首的《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電影發展委員會,你對此有甚麼期望?
A:電影市場的一切發展,都是自然發生的,我不相信政府可以驅使某些東西發生。如果真的要政府幫忙的話,就是做資料搜集。我們不知道香港電影賣埠的情況,某套電影的影碟在外國哪個地區最受歡迎?哪條電視頻道最多觀眾?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我們發展港產片的市場網絡。
電影業的問題,得靠業內人士自行解決。周星馳有沒有低潮過?杜琪峰有沒有?王家衞有沒有?都沒有,因為他們碰到問題,都懂得自行設法解決。陳可辛也曾遇上困難,《見鬼》起初沒有人肯發行,他索性自己發行,結果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Q:談談你自己,你是怎樣入行的?
A:我以前在TVB宣傳部工作,後來轉行寫劇本,那時沒有編劇肯寫劇本,因為很多人都是只靠一張嘴,游說大老闆投資開戲。我入行,算是填補了行內的空缺。其實以往的這種習慣很有問題,大家未清楚劇本就開戲,觀眾看到完場了,也不知道這套戲說甚麼;就像起樓,未畫好圖則就起,結果當然起了一幢危樓。
我入行的時候,朋友都說做編劇沒有前途,我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成功。但我相信,市場始終有看電影的需求,電影這一行始終應該賺到錢。你幻想一下,要是你打開電視,每晚都只有《歡樂今宵》和《勁歌金曲》,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
本報記者 蔡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