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 第二代繼承企業股價跌80%<br>港富豪交棒身家大縮水

中大研究發現 第二代繼承企業股價跌80%
港富豪交棒身家大縮水

【本報訊】創業難、守業更難。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香港富豪在交棒予第二代的過程中,剔除其他市場因素,其家族上市企業股價平均下跌80%,相比台灣及新加坡平均40%跌幅為高。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家族企業第二代身家「大縮水」,專家歸咎於他們才幹及條件遜於上一代,而家族衰落情況,至第三代往往更嚴重,名副其實是「富不過三代」。 記者:盧文烈

中大進行的「亞洲家族企業繼承研究」,探討家族企業繼承的成功及失敗因素,研究覆蓋香港、日本、台灣及新加坡共500間上市家族企業,其中香港佔60間,這些企業在1990年至2005年間曾經歷繼承過程,當中已完成分析的38間香港企業中,60%企業選擇子嗣為繼承人,20%選擇外界的專業人士管理並由家族維持,餘下20%則完全出售股權及管理權。

台灣及新加坡類似

研究發現,香港的家族企業在繼承過程完成前的八年內,剔除其他市場因素,股價平均下跌80%,類似情況也在台灣及新加坡出現,接受研究的企業股價平均只下跌40%,日本則未完成分析數字。
負責研究的中大會計學院教授范博宏說,由於交棒過程需時,因此特別觀察企業第一代掌舵人退位前八年的股價變動,從而作出有關結論。
中大不肯公開38間企業的整份名單,只稱當中包括大快活、麗新集團、德昌電機及新昌營運等,至於各企業的股價變動,他也拒絕透露。
本報翻查資料發現,恒基中國、大快活、金源米業、新昌營運及希慎興業等,繼承過程完成前的八年內,股價均大跌70%以上,由已故富商林百欣一手建立麗新發展,股價更大跌93%。

麗新發展較差例子

范博宏形容麗新發展是承繼情況較差的企業。他稱,林百欣05年逝世前,由於子女缺乏才能,面臨無以為繼,老人家被迫在逝世前幾個月才將生意交給兒子林建岳;其實林百欣早在70多歲時曾嘗試交棒,可是林建岳接手後,經營情況未如理想,例如先後購入亞洲電視,並在金融風暴爆發前幾天高價購入富麗華酒店,但交易完成後幾天股價狂瀉,令公司損手,老父最終只好重掌大權。
著作《香港股史1841-1997》及《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鄭宏泰指出,家族企業第二、三代衰落的情況相當普遍,原因之一是下一代的領導才幹及條件都不及上一代:「創業者紅褲子出身,由冇到有,成功建立江湖地位,企業裏面嘅員工一定佩服。到咗第二、三代,就冇咗發迹史證明自己嘅才能,好難令下屬服從,管理上未必咁如意。」

第三代失拼搏精神

有趣的是,鄭宏泰指出,下一代的教育水平大多優於上一代,但領導特質(CharacteristicsofLeadership)卻非校園可以培養出來。
所謂家族衰落的情況,第三代更加嚴重:「第二代通常都係長子,好早就出嚟社會幫爸爸手、學做生意,但係到咗第三代,就真正係含住金鎖匙出世,失去咗拼搏精神。」顯著的家族衰落歷史包括永安集團。
范博宏則稱,香港的家族企業繼承的表現較差,可能由於大多數家族企業均集中與基礎建設有關的行業,例如地產等,這些行業的成功關鍵往往建基於特別的人脈及商業網絡,上一代企業掌舵人聲譽較佳,多與政府、合作夥伴及銀行建立良好關係,這些脈絡卻很難轉移至下一代。
中大現正為家族企業的家族成員籌組企業集思會,希望定期舉行研討會及論壇,探討家族企業的公司管治、收購合併及培育企業承繼人等重要議題。

已故富商林百欣(左三)建立麗新發展,繼承過程完成前八年內股價大跌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