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強」不起來之政

李怡專欄:「強」不起來之政

最新民調顯示曾蔭權與特區政府的民望全面急挫,曾的整體評分大跌百分之三點八,是上任以來的新低,支持曾連任也下跌百分之五點二,滿意特區政府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九點九,較上月下跌百分之七點四,不滿的就上升百分之二點七。
曾蔭權向來主張政府政策要以民意為依歸,他解釋他所主張的「強政」也立足於民意的基礎上。民意持續下跌,曾的「強政」又如何強得起來呢?
民建聯主席馬力在接受訪問時說,政府不應凡事看民意,例如二十三條立法,例如董建華提出來的長遠經濟發展方向,即使不討好,政府也應該去做,不能因為政策不受歡迎,就不做。
馬力講的,不能說沒有道理。事實上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施政往往不受民調的支持率所影響,通常是基於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發展的理念,認為應做就去做。遠的如英國的人頭稅政策,近的如美國總統簽署可對恐怖主義疑犯用刑,反對的聲浪都夠大了,但政府還是照做不誤。日本前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也受到過半民意反對,他仍然我行我素。台灣的阿扁總統,受到上百萬民眾「圍攻」,民望又低到百分之二十以下,他不僅不下台,而且還要制新憲,還要推甚麼「第二共和」。
這些當權者的這些政策,當然是大有可議之處。但他們的「強政」就真的沒話說。不過他們的「強政」都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他們都是經由人民普選產生的。老百姓今天不滿意他們的施政,但他們的當權卻是老百姓的選擇。誰叫你們老百姓當初要投他一票呢?你投了他一票,你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包括他今天的施政讓你不滿你也要負責。大不了下次選舉你不投他的票,或選擇另一政黨吧了。

這就是真正的「強政」。它建基於政府的體質本身就有民意基礎,不需靠施政時不斷上下浮動的民調所顯示的民望去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的「強政」,就強不起來,吃多少顆「偉哥」都不行,原因就是政府的體質沒有民意基礎。
以剛通過的禁煙條例來說吧,民主黨質疑周一嶽及衞福局突然轉軚提出設立吸煙房的做法,與特首為競逐連任而向工商界低頭有關。周一嶽紅着臉激動地說,「在這個問題上,我比曾特首認識更多,不會受任何人影響,這是我自己的決定,也不會同任何黨派有親疏之別。」但在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而工商界又握有重要票源的情況下,誰會相信周一嶽的說詞呢?誰會認為他不是「此地無銀三百両」呢?倘若特首是普選產生的,那就不一樣了,即使政策擺明了向工商界讓步,反對者又能怎樣?能批評他是向甚麼人買票、拉票嗎?
二十三條立法、銷售稅、最低工資立法等等,莫不如此。政府只要有普選造就的強韌的體質,就甚麼事都應做就做,這才強政得起來。但在現時這種中央欽定、小圈子選舉的弱質體制下,上下浮動、變幻無窮的民意,加上輿論的導向,成了政府施政的唯一的民意基礎。政府怎麼硬得起來?強不起、硬不起的「政」,只會飄忽地牽就一時的民意,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這種情勢下,民調所顯示的民望又如何能不下跌?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