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IPO期間拆息不一定扯高

淺談債與息:IPO期間拆息不一定扯高

全球歷來最大宗招股活動、中國工商銀行(1398)的公開認購,在本周四已告一段落。當中創下多項紀錄,包括集資規模達1,400億港元、國際投資者部份獲得35倍超額認購、本港公開招股部份更錄得78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達到4千多億等。
如此巨大的凍結金額,在香港銀行體系僅有10多億的情況下,資金需求理應緊張,同業拆息亦應該抽高,但結果卻令很多人都跌了眼鏡。

資金緊絀是錯覺

資金的凍結期,是從認購期的截止日起計,直至上市掛牌前的一天。在這段期間,投資者的資金原則上已轉往上市公司,可能令整個銀行體系的其他使用者難以取得資金,息率便會被推高。特別是不少投資者是通過借貸方式取得資金,令整個銀行體系的資金需求霎時大幅膨脹,面對問題更為嚴峻。
其實,這個表面推想不能代表真正市場,同業拆息不一定被推高,原因有下述各點:
1.國際投資者佔集資額的比例高達90%或以上,他們認購新股方式有別於公開部份,資金過戶日期是在分配比例定出之後,也是凍結期完結之時,所以凍結數量較整個超額部份為少;
2.在凍結期內,雖然上市公司取得大額資金,但它絕不會把資金抽離銀行體系;相反,它更有需要設法把資金調回市場,以便賺取利息;
3.資金調回市場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把資金留在「收票」銀行,而銀行便會於同業市場拆出資金,收取利息。資金因而可恢復至正常的運作局面;
4.得到香港金融管理局及有各關參與者的關注和重視下,銀行提高了警惕性,資金回流市場的安排更見暢順,不同時段積壓資金的機會減低,拆息更可維持正常水平。
其實,過往凍結期的拆息被推高,主因在於資金回流時,操作中可能出現了技術性意外,令資金暫時短絀所致。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