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經濟數據參差偏弱。參差者,除了表面好、內裏壞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和消費物價指數(CPI)之外,新屋興建和動工許可數字亦現背馳。周四發表截至10月14日一周首次申領失業援助人數意外地下降,由309,000人減少至299,000人,是7月22日以來最低,但這又與新增職位大幅減少不符。
偏弱的,是剛公布9月份領先指標雖然止跌(過去連跌幾個月)回升,但升幅僅為0.1%,差過預期的升0.3%。此外,促使美滙急跌的費城聯儲銀行商業環境指數,由9月的負0.4跌至10月的負0.7,比市場預期的正0.7有天淵之別,反映商業投資及情緒持續轉壞,又怎不令人擔憂?
問題是,美國財金官員明示或暗示,經濟雖然滑坡但卻無礙,利率又似乎沒有進一步上調迹象。可是明眼人都見到,經濟大幅放緩的同時,通脹卻沒有收斂之勢,顯示美國或有陷入滯脹(stagflation)之虞。
70年代滯脹恐怖之處,相信部份資深金融從業員領教過。當時通脹肆虐,迫使聯儲局局長「雪茄佬」沃爾克(PaulVolcker)果斷地大幅加息至20厘,才能將這頭「狼」馴服。可是後遺症是資產價格劇跌,經濟一片死寂。及後列根總統使出其「獨步單方」──Reaganomic,即供應面經濟理論(supplysideeconomy),例如大幅減稅,才逐漸將經濟穩定下來。
按目前形勢來衡量,美國過去多年來之貨幣供應急增,導致資產價格上升,通脹貌似甚馴,其實正在醞釀作反,一個不留神,很易便被「狼」噬。加息的話,經濟便向南走;不加息或減息,通脹便張牙舞爪,你說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