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 - 彭浩翔

懂/不懂 - 彭浩翔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湯金斯(SilvanTomkins)經常在課堂上一開場就說到:「臉部就像陽具。」(他說的,不是說廣東話的「X樣」),臉部擁有自身的意念,我們雖可運用肌肉系統表達出我們不同的情緒,但卻壓抑不了不由自主的反應,從而在臉上露出所謂「微觀表情」(microexpression)。
正常人都有能力解讀人家臉上的表情,從而在正常人際關係中作出互動反應,可是由於近年年輕人多為家中獨子獨女,受盡父母溺愛,能解讀人家臉部表情的機會不多。加上長期面向電腦,造成解讀人家情緒狀態的生疏和缺陷,以致與人溝通困難,這樣的問題延伸到創作層面上。
有志創作的年輕人,由於他們無法準確讀懂人家的反應,因此就無法在創作中呈現出來。就算他們空有好橋段,但如何在演繹橋段中的每句對白上,也顯得乏善足陳,流於表面。電影要寫的,就是人際關係。所謂學創作,其實都是學習解釋在人世間的各類型人際關係。你在從戲劇中學習,也可從現實生活中摸索。許多年輕創作人強調自我,你固然可以我行我素,創作自己喜歡的故事,但並不代表你能夠不懂呈現別人的情緒。讀懂了,不理會是一回事;無法看穿及表現出來的蒼白膚淺,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