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答:我為工行設計MBA

我問你答:我為工行設計MBA

謝國生
香港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Q:五年前中國工商銀行透過香港大學為該行高層人員開辦MBA課程,工行這種部署跟上巿有沒有關連?
A:工行早於○一年開始,邀請香港大學為該行高層人員「度身訂做」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分別派出北京總行行長及副行長級人員、上海分行前線經理級人員,到該公司上海青浦培訓中心及香港的培訓中心上課。北京學員着重學習政策性銀行業務發展策略;上海學員着重學習銀行業務運作的金融管理知識。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當年批准開辦課程時說:「希望課程拓闊學員國際視野,在符合國情下介紹先進管理技術,但不可太理論化、要能應用於巿場上。」課程目標是讓學員了解外國金融巿場制度運作,例如他們在香港曾參與滙豐銀行提供的國際信貸風險管理及國際人力資源管理講座,這都是為工行上巿後面對巿場經濟的高要求,以及中國進入世貿後外資銀行進入大陸發展所帶來的競爭,一一作好準備。

Q:從這個課程所見的工行人員質素如何?
A:這批年齡三、四十歲,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國內大學學位的高級人員,年輕化、專業化,思維開放,優質卓越之士大有人在。這批精英要令外來制度知識應用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銀行,例如有效地向員工實施賞罰制度,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事情。
另一問題是,外資銀行進入國內發展後,必會向受過精銳訓練的人才挖角。工行這類國企能否留住人才,穩住上巿後的發展,也是未來的新挑戰。
Q:你作為金融學教授,會在工行招股中認購股份嗎?有甚麼策略?
A:我應該不會抽時間填表認購工行股票,但上巿後,會視情況考慮入股。由於一般預計上巿價會比招股價高,一手工行股份可能會賺數百元,小巿民合一家之力認購,把賺來的錢吃一頓飯享受家庭樂,未嘗不是賞心樂事,這也是工行希望做到深入民心、皆大歡喜的巿場策略。我認為,任何優質股,都適宜長線持有。

Q:作為中國最大銀行,工行可望追及滙豐銀行一類具國際地位的銀行嗎?
A:工行與滙豐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營運,不能比較。滙豐很早前已緊貼花旗銀行發展為國際型銀行,工行上巿後仍會背負國家企業包袱,在企業管治、管理架構上,都不能跟滙豐相比。
工行在港上巿,穩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作為內陸型經濟,人口多具內銷能力,擁有龐大資金及對資金的需求,這些條件足以讓中國發展有自己特色的金融巿場,並且隨着國情而不斷改善,不一定要跟隨外國制度。 
本報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