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伴我心》香港版 影藝走進歷史

《星光伴我心》香港版 影藝走進歷史

灣仔新鴻基中心地下的影藝戲院終於要結業了,最後放映日已訂於今年11月30日,結束18年來為香港電影觀眾立下的光輝功業,雖只是小小一間「不方便」的迷你戲院,卻曾以無數口耳相傳的經典電影,創下一個又一個的香港電影紀錄,儘管這些都已成過去,但最痛心的還是18年來無數人無數次以淚洗面的美好回憶,那裏令我們流眼淚的戲太多了!
許多人把影藝等同《星光伴我心》裏面那間戲院。或者就因為咁驚動了美國著名電影刊物《Variety》亦深感惋惜。
記者﹕馮敏兒
攝影﹕周旭文

就在普慶結業同期,影藝在1988年7月9日開幕,當年差不多全香港的影視界和所有愛國界都來了,它老闆是當年對新浪潮電影影響深遠的銀都機構,他們搞電影戲院,也投資製作,令許多新浪潮導演得以發圍,銀都的戲院林立,普慶和珠江都是旗下龍頭戲院,專與南方電影公司合作發行國內電影。影藝戲院的誕生,可算是民間首個藝術片影院,也是當年新華後出現的迷你戲院。在坊間票房慘敗的《搶錢家族》在影藝成為打破電影上映524天,前後3年,一千萬票房紀錄的電影經典。還有《五個相撲的少年》、《情書》、《星光伴我心》、《那人那山那狗》、《濃情朱古力》、《92黑玫瑰對黑玫瑰》、《陽光燦爛的日子》和《籠民》等等等等非常出色的電影。其實所謂藝術片盡是勁好睇的傑作,不過題材認真。本來影藝也沒有蓄意以「藝術」自視,只是一場誤會。想當年一部電影的票房若少於6百萬,那個導演就唔使慌可以拍第二部電影,而小小一間影藝卻成就了獨立製作人主要的收入來源,使他們能夠生存下去。而影藝的當年,連彭定康、尤德都是常客,其他名人更不在話下,而狄龍、黎小田,以至張瑪莉就是長期擁躉。不過曾經年收入過千萬的戲院,自97年後票房便一落千丈,長期入不敷支,其間一間又一間的戲院倒下,2003年新鴻基已萌退意,只願意續租約3年,其實一直以來新鴻基都以低於市價租予銀都,然後以分賬形式處理票房收入,到了最近終於宣布收回,因為新鴻基要經營食肆,把戲院打通,從而令那一帶復活過來。不過銀都方面決無退意,還在積極為影藝尋找新的院址。

影癡三人組

有人說去影藝欣賞電影的都是對電影懷有激情的知音人,這類近乎影癡級的影迷,大部份都是孤獨的。戲院不是消費的場所,而是朝聖的地方,是一親電影大師芳澤的殿堂。亦有人說:「令我養成一個人看電影的習慣的,正是影藝。」在現實中,黎小田就是這樣一個「獨行俠」。可能你問才女李默(她原來是黎小田的契妹)亦會給你同樣答案,但在銀都機構工作了30多年的董事及戲院部經理崔顯威,電影自然是他人生的重要部份。這個影癡三人組今日就一口氣把昔日電影院以至整個香港電影工業的美好回憶,清清楚楚地再說一次,記者才驚覺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了!
無數赫赫有名的大戲院:利舞台、麗宮、普慶、樂宮、百麗殿、寶麗宮、碧麗宮、總統、龍城、凱聲、紐約、珠江、南昌……全部倒下。電影業窮途末路?
李默說:「像你我這些曾經歷過7、80年代浪漫的人看着戲院拆吓一間又一間,才最欷歔!」崔顯威更說在這行搵食,見識過昔日的風光更慘!「戲院元老傳下來的戲院今天已所餘無幾,普慶和珠江是同一個老闆的兄弟公司,市道興旺,以前做戲院就如豬籠入水,我們那時多好玩,大家都好過癮。普慶可以揀片,現在根本就唔夠片上,冇得揀!」
黎小田:「我現在一定要出外看電影、聽音樂會,我們青少年的時候,仍然保持着那種浪漫、情懷,但現在整個文化都走向低落!」

當年帶頭禁煙

李默和崔顯威都說,電腦售票是潮流,但花臣多,論速度遠遠不及人手劃票,當年普慶的買飛長龍如蛇打餅,就要出動有名的「斬龍高手」票務主任劉燕琼,她是普慶的秘密武器,今天你還可以在影藝見到她。「當年普慶的員工見到許鞍華、葉德嫺在樓下排隊買飛,就要通報不用他們排隊請其上坐。那時全院滿座的機會好大,所以總會留幾個給老闆和熟人。」
「最過癮就是可以食煙的年頭,我寧願坐後啲,睇着前面座位上升的煙,啊!真係好有mood,好有氣氛㗎!你唔覺咩?啲人都整日在電影裏面放煙喇!」黎小田說。李默回應:「這是最大一個少上戲院的原因!」

■銀都機構在影藝結業後,便只剩下最後一間「銀都戲院」,但亦將要面對觀塘重建而前途未卜。

午夜場被罵 導演乖乖就範

黎小田:「午夜場有人割凳,只在九龍,香港冇,之所以我話香港人斯文過九龍人。」
李默:「華盛頓最犀利!樓上和樓下對罵,可樂罐從樓上飛落樓下都唔少。」
黎小田:「有㗎咩?我未試過!」
李默:「觀眾好容易分成兩派對罵!為情節打生打死!之所以從前片商會搵午夜場來試,連大導演如李翰祥都一齊來睇現場反應。觀眾知道導演嚟咗,會罵得特別大聲,『邊個係導演?咁嘅戲都拍得出!出嚟見我。』」啲導演倒也聽教聽話,「佢哋試觀眾反應再返去剪過。」

■去年南方影業公司把過去半世紀出品和發行的國內電影編入《墾光拓影》一書內,圖文並茂的電影歷史彷彿預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三聯書店及影藝戲院均有發售,定價$180。

睇戲就是去參加RaveParty

李默:「以前紅番區的戲院都幾惡睇,華盛頓、文樂、快樂…嘈吵不堪!好多黑社會觀眾。」
黎小田:「睇戲即是我們的RaveParty(狂野、粗口派對)大家一齊「X」,一齊拍手。周星馳行出來甚麼都未發生,觀眾就笑到咔咔聲,你又笑,我又笑,結果大家一齊笑死,周星馳仲係未入正題!睇戲最過癮就是旁邊的人會影響到你的情緒。」

■即日上映中的《布達佩斯之戀》就是一部令人驚艷而感動的電影。

■同樣《燦爛人生》(TheBestofYouth)是黎小田、狄龍都同樣認為是非常好的電影。

戲院門前的溫馨人間

優先午夜場,幫了許多小販街坊,好過癮,炒栗子、蔗、燒魷魚、魚蛋、酸蘿蔔、白芥菜、皮蛋、紅雞腳、紅腸、正宗車仔麵,走到哪兒都香味四溢,人頭湧湧,尤其在冬天、聖誕節,氣氛更是迷人。
崔顯威說:「從前許多戲院都寫着『衣履不整,恕不招待』雖然大多只寫不做,但現在你咁寫,一定被人投訴死!」
去年世貿會議,引來空前示威群眾,終於打破了影藝戲院儘管10號風球,冇觀眾都照常營業的慣例。鎮守影藝的崔顯威眼見被四方八面的人群包圍,就迫於無奈關上戲院大門。已彷彿預言了今天的命運,同一個全球化的結果。
不過在北方卻流傳着另一傳說,傳說岑建勳和吳思遠正積極分別在國內展開收購戲院行動,因為國內電影票價奇高,可以去到50元一張,吳思遠就希望通過收購重組,將票價調整到20元之間……

影藝10套經典電影選

96年的《情書》不但是一部經典的超級催淚電影,更是令影藝永垂不朽,活在觀眾心中的地標。

93年的《情迷朱古力》甜姐兒那可以令人催淚的朱古力令人無可抗拒。

劉鎮偉導演《92黑玫瑰對黑玫瑰》玩弄懷舊於指掌,成為帶領潮流的電影的傑作。

《陽光燦爛的日子》可說是中港合作最完美的經典,當年的導演姜文在片中也飾演成年馬小軍,那夢中情人的一吻,直登電影愛情經驗之巔。

89年上映的國產片《開國大典》在影藝也足足上映了113天之久!

《那人那山那狗》在日本上演時,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佳的大陸片,在香港只有影藝給賣個場場滿座。

《芙蓉鎮》是劉曉慶的成名作,是影藝戲院1988年的開幕電影。

《搶錢家族》創下連續524日放映期最長的香港紀錄,寫下一頁電影神話。

有許多人說影藝就是他們心中現實版的電影《星光伴我心》中那一間電影院。

感人肺腑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可以讓你含淚觀看,也可以讓你會心微笑,都是美好回憶。

狄龍的癡與怒

電影明星狄龍說:「實在有太多太多好戲了,我在影藝戲院看了超過一千部電影。」與員工熟絡到一個地步,龍哥看電影可以先看尾段,下次再睇埋前段。「雖然住在清水灣,我還是特登坐地鐵然後步行過來,睇完戲,透過長長的路程,我會反覆思考所看電影,像那齣令人悲慟的《我要上學去》,我就拒絕這些事情一再發生!所以影藝的結業對我個人係一種悲痛。一個社會如果冇人民精神,就玩完,我作為過來人,見過幾多變遷,對這個社會好失望,大家都唔覺得精神食糧的可貴,有錢大晒。」
  倫敦、大華、影藝,一間又一間,對他來說「只不過大死才有大活」,「地產商建造了一座座的高樓擋着我們的海岸線,沒有人敢出一句聲,因為大家都要睇住地產商托市,但偏偏如果我們的電影票價不回落到20元以下,以正常人的收入香港的電影根本就冇得做!都是聰明笨伯,完全短線的眼光,我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好心寒,『遍身羅衣者,不是養蠶人』表面風光的人根本完全未愛過電影!」

影藝的光輝歲月

第1位《搶錢家族》打破香港紀錄成香港公映時間最長電影,單影藝戲院就創出千萬票房。90年12月20日至92年5月27日,共524天,頭尾3年,票房$10,203,821。

第2位《五個相撲的少年》94年2月5日至12月14日,共313天,票房$6,919,500。

第3位《情書》96年8月22日至97年3月12日,共203天,票房$6,034,995。

第4位《濃情朱古力》93年6月24日至94年4月7日,共288天,票房$5,381,296。

第5位《92黑玫瑰與黑玫瑰》92年8月13日至12月23日,共133天,票房$3,076,996。

經典戲院經典回望

有網友描述最近一次約人去影藝看《布達佩斯之戀》,自己遲大到,友人惟有將戲票放在售票處自己先入場。當我氣喘喘的到達時,還未踏入戲院已有一阿伯職員迎面跑來將戲票遞上,比我還心急似的催促我快點進場。散場後跟友人說起這事,她告訴我開場前阿伯也曾叫她要早些入座,因為這戲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若看不到開頭便對結局很有影響!雖然有點啼笑皆非,但這種人情味卻很叫人感到窩心。」而這個阿伯可能就是在銀都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溫(尹錦泉)。

售票處活捉影藝的觀眾

■劉先生聽說影藝可能結業,也為了傳說的美麗電影而遠道而來。

■阿偉特意來看《燦爛人生》他認為這兒比其他地方都更有懷舊feel。

■來港8年的澳洲人Ian每星期總會來看一次電影,他堅持影藝是香港最好的電影院。

■黎先生認為這兒座位不算太舒服,但返工方便,近幾年來得最多。上次最感動的電影是《瘋狂的石頭》。

■Edith是影藝的常客,她在這裏看過了許多感人電影,包括最冷門的電影,哭過唔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