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公布首份本港對沖基金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風險對沖基金的投資回報差異很大,64%投資者的年回報率在20%之內,賺逾50%以上的僅佔3%,虧損者亦達16%。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稱,調查結果反映本地對沖基金的平衡投資策略,未有明顯增加市場風險或打擾市場,而對沖基金亦依從規則辦事。
【本報訊】證監會於6月訪問了186家受證監規管的對沖基金經理,或為對沖基金提供意見的持牌法團,相當於本港持牌法團94%。結果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止兩個年度,本港對沖基金管理資產大幅飆升2.68倍至335億美元,涉及296隻基金;當中240億美元投資亞太區市場,包括41億美元投資在香港市場;而去年全球對沖基金約8800隻,管理資產規模為1.2萬億美元。
64%人賺兩成以內
韋奕禮分析,對沖基金資產增加是由於更多對沖基金將業務伸展至亞洲,而香港鄰近中國及亞洲北部,滙集較多專才,加上有效率的金融和社會基礎設施,及簡單低稅率制所致。
05年在亞洲區新成立的對沖基金中,43%選擇在香港成立,相當於管理資產規模15.86億美元,其次是日本(佔21%)、澳洲(19%)和新加坡(17%)。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有34%採用一般的長短倉持股策略;大部份對沖基金均以股票為主要資產,53%資產淨值投資於股票,其次是債券(17%)、其他對沖基金(14%)、衍生工具/結構性產品(6%)等。40%並無採用任何槓桿借貸,而有採用者大部份槓桿借貸均低於資產淨值的200%,並無過度借貸。另外,對沖基金佔本港市場交投量的40至50%,略低於歐美市場。
四成無作槓桿借貸
至於公開予本港散戶認購的零售對沖基金規模較細,其資產淨值總額為11.5億美元,涉及13隻基金。韋奕禮指出,由於近年股票市場暢旺,認購對沖基金的吸引力相對減少。證監會執行董事張灼華則重申,並非所有投資者均合適投資對沖基金,投資者要認清其風險承受能力,訂出長中短期投資目標;要注意是對沖基金只能每月贖回一次,流通性較低,不可在需要錢時立即取回。
張灼華稱,對沖基金的非上市投資工具估值若不夠獨立,證監將發出警告信;違反指引者會轉介法規執行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