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文章:強政勵治的深層結構矛盾 - 陶傑

陶傑文章:強政勵治的深層結構矛盾 - 陶傑

特首施政報告,定下神來,待公眾「消化」,政黨出擊,傳媒譁變,民意喧囂,出現「董建華症候群」,令人相當詫異。
最為駭人的迹象,是挺曾勢力,幾乎一夜倒戈,首先由「行政會議」這個核心開始裂變。施政報告沒有就最低工資立法,但報告外的銷售稅則一意推銷,同時向草根和工商界開火。其行政會議內的政黨,由工商界到工會代表,紛紛與特首劃清界線,以免重蹈董朝「有辱無榮」之覆轍。
董朝開始走向敗亡,也是由「行政會議」這個「政治大鍋飯」單位開始爛起。董某妙想天開,搞「執政聯盟」,一早就「親疏有別」,聘用「自己人」的政黨頭頭入會,另加一手欽點空降的「問責高官」,以為「同舟共濟」,萬事大吉。然而董朝「行政會議」沒有按照董某的意願發展,一點也沒有為董建華在立法會「箍票」,眼見民意逆向,紛紛為自己人「直選」鋪路。
「行政會議」是董建華自己欽點的個人拼盤,尚且如此。曾某上台,「問責高官班子」一個也不准換,「執政聯盟」的面貌依舊,政黨的代表,在「行政會議」和立法會之間玩弄兩面派技巧,經董朝幾年的摸索,更加進步精湛。加上最低工資和銷售稅,又是動搖香港經濟「國本」的大爭議,各路表面挺曾勢力表演雙簧,在行政會議內「端起飯碗吃肉」,在立法會中「放下筷子罵娘」。曾蔭權雖「親疏有別」,親者封了官,自己卻許不了願。今日的困局,與董建華進入第二任時百分之百相同。

連老董也會說「經一塹,長一智」,特區八年,「行政會議」這個董朝地雷,原封不動的承襲下來,令人不解。殖民地時代,英國人把當時的行政局管得服服貼貼,港督天威在上,行政局開會,港督厲視全場,尚未開口,一干高等華人,坐在滙豐大班身邊,就開始渾身哆嗦。豈有賣菜的賣菜,賣魚的賣魚,像一條唐人街七嘴八舌之喧囂失控?莫非民族基因,真的如此犯賤,只能接受白人指揮,換一張黃面孔坐上去,即無紀律可言?此一學術課題,極為有趣,值得西方人類學家深入研究。
內有行政會議崩析,中有立法會譁哄,外則有華文傳媒一致叫罵,至於幾個入幕「智囊」,復又受盡奚落,文人相輕,華文傳媒拒受Spin控。這一點,本欄在大半年前,早已預測,更不必贅述。
這一切,平心而論,不是曾蔭權的錯。制度先天缺陷,才衍生管治的深層結構問題。連中國總理的處境,相信也不比曾特首舒坦多少。只不過曾特首可能樂觀一些,會吹口哨自嘲,至今尚未至於含淚吟盡千家詩以鳴憂患之志。中國政府不准特區普選,認為目前這個制度,具有全球無比的優越性。
或許也有自己雄才偉略的遠見,港人無從異議。不過既然如此,在清剿泛民勢力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中國宮廷政治的一些遺傳隱疾,如「執政聯盟」之大頸泡、「和諧社會」之心肺功能紊亂,還有「親疏有別」雙簧插刀的前列腺發炎,今後不論誰做特首,只有將就點,忍一忍,忍到這三大癥候病灶轉移,變成「腳痛」了,才引退就醫。
目前想治治標,也不是不行。吸收前朝動不動就要勞煩「中央領導人」親自表態叫板挺董的經驗,撥亂反正,先從行政會議這條唐人街的治安開始抓起。只要把胡錦濤和曾慶紅這兩位偉人的全身像,製成紙板,召開行政會議時,豎立在特首座位後兩邊,效法超級市場豎立紙板警察,以心理威懾打擊高買的法子,相信至少可以有助特首競選過渡,先挺過未來八個月再說,以後的事,慢慢再論了。
逢周一、三、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