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台灣政治幸未街頭化

台灣風景線:台灣政治幸未街頭化

江春男 台灣資深政論家

風起雲湧,聲勢浩大的倒扁運動,終於暫告一段落。施明德拖着重病的身體入院檢查,順理成章地完成退場機制。事實上,經過一個月的街頭活動,已經出現浮躁、焦慮和對立的氣氛,倒扁總部也面臨變質和失控的危機。休息可以讓自己走更遠的路,此時見好就收,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這次運動的聲勢浩大;但其中有一大部份是媒體的推波助瀾,媒體追逐衝突,倒扁運動和媒體雙方各取所需,互相捧場,自我催眠;倒扁變成台灣唯一的新聞。其實,任何人都知道,它已經走近死胡同,如果不設法喊停,一定會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施明德下令偃兵息甲,實乃明智之舉。

陷入族群問題矛盾

倒扁運動本質上是烏合之眾,由綠色人士領導,但卻以藍色選民為主幹。這種綠頭藍身、理念分歧的運動,只能偶而為單一目標作短暫的結合,不可能長期合作,所以再而衰,三而竭的運動定律,它是逃不掉的。
這次運動的訴求太單一,只有阿扁下台,容易被貼上政治鬥爭的標籤,無法把群眾運動的能量導引到制度改變;不只無法吸引泛綠人士的參與,反而陷入族群問題的矛盾。更嚴重的是,它缺乏與民進黨和社會對話的機制,一味地否定民進黨所提出來的反貪腐主張,對「陽光法案」和處理黨產的問題,完全無動於衷,根本無法擴大社會支持,在聲勢日漸衰弱之下,不早點收攤,會更加難看。

沒有民主下台程序

當年黨外為了對抗戒嚴體制,發動數千次群眾運動,台灣社會對群眾運動已經習以為常,處變不驚。它來得凶猛,去得也快。十萬、五十萬、一百萬、一百五十萬的群眾場面,每一次都創下歷史紀錄。這一次也是如此,不足為奇。所不同的是,這次主要通過靜坐示威的方式,把一位民選總統拉下來。群眾運動只是形式,街頭政治才是實體,它對台灣的民主法治,是極大的考驗。
倒扁運動基本上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但是法律框架只是保證倒扁運動有自由表達政治主張的權利,卻沒有提供讓阿扁在街頭運動中下台的民主程序,這是倒扁運動的臨界點。超過這一點,就是社會衝突了。
就現實利害而言,即使倒扁成功,對國民黨也不利。因為馬英九的光環只會縮小,不會增加。即使施明德可以累積更大政治資源,他也無法掌握足夠的中間力量。何況他從未提出任何政治議程或政治改革的具體目標。

回到民主法治框架

群眾運動與街頭政治界限不明,但是不應混為一談。倒扁如果成功就變成街頭政治的成功。這不是政治理念的成功而是政治權力更迭的成功。這種成功將使台灣的民粹主義受到莫大的鼓舞。只要朝野雙方在立法院,行政院或甚至法院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可以搬到街頭解決。街頭政治將改變台灣政治的遊戲規則,使台灣民主大倒退。
民進黨雖然治國缺乏經驗,但在街頭運動卻是一把手。一旦街頭政治變成台灣政治的主軸,泛藍在這種遊戲中,絕對玩不過泛綠,馬英九對倒扁運動的態度曖昧,顯然有先見之明。
倒扁運動的街頭政治已經結束,現在又回到民主法治的框架中。經過這一波衝擊,台灣民主更加具有靭性。雖然民主是如此不成熟與無效率,但是還有比它更好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