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曾蔭權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滿意率為何只有百分之三十四,比去年大幅下滑十四個百分點,甚至比董建華最後一份的滿意率還要低,經過一番研究與觀察,死因錯綜複雜,但有以下的可能性:
一、計算錯誤。一開始,鋪排按既定計劃進行,經多次公開演講,再由保皇傳媒大肆宣傳,「務實政治」,「看得到,做得到」,「不能好高騖遠」深入民心,亦符合只顧眼前的港人脾胃。但何謂務實,尺度不同,由最低工資到港珠澳大橋到醫療融資到雙普選,各人心裏都有不同的輕重緩急。事前做了幾十場公關騷,提了意見的人自有不同期望,找了又找,七十多段的內容都沒有所提意見的蹤影,由滿懷希望變成極度失望。
隨意把弄政治資源
二、港人不接受「只有八個月任期」的藉口。沒一個人會懷疑,曾蔭權會篤定當選連任,多番強調「只有八個月任期」,給人一種惺惺作態的感覺。把「只有八個月任期」掛在口邊,只會令人覺得,這八個月,所有政務只能閣在一旁等連任,愈說愈令人反感。
三、施政報告一反常態,只有薄薄二十頁七十多段,幕僚的計算是焦點集中,恍如聰明炸彈正中要害。但怎料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與常規相距太遠,施政報告幾乎應該有的東西都沒有,回顧不足,缺乏遠景,只有幾項不痛不癢的新政策,輿論眾口一詞,看穿了是留力三月競選。一個在任掌權的領導人,竟然將政治資源隨意把弄,變成連任的政治資本。「這個特首太自私」,一呼百應,社會共鳴。
A貨學券限制選擇
四、最低工資立法變成一個令人發笑的「工資保障運動」,是一大敗筆。這個不倫不類的甚麼運動,具體如何運作,怎樣量度成效,全無標準,注定失敗收場。工商界在選委佔幾百票,他們齊聲反對,曾蔭權豈敢妄動。老實說出來,社會對立法意見分歧,暫難實現,港人或會接受。現在卻吞吞吐吐,欲蓋彌彰,反而弄巧反拙。
四、具體見真章的政策只有兩項,其中一項是幼稚園學券。這項派糖措施,有新意夠實際。雖是小恩小惠,受益者理應自我感覺良好,產生feelgoodeffect。可惜偷用了學券之名,卻處處設限。不患寡而患不均,私校家長嘩然,李國章更口沒遮攔,竟說八成私營幼稚園不達標,火上加油,回擊風暴,一觸即發。真正的學券,本來給家長自由選擇,但今次變成了限制選擇指導自由,輿論譏為學券A貨,不無道理。
環保議題考慮不周
五、高調的「藍天行動」提高了市民、特別是環保活躍分子的期望,但真正的落實措施,只有補貼換中重型貨車一項政策,計劃卻漏洞處處,反應奇差。內地燃油質量和價格與香港有差距,中港跨境貨車多入滿內地汽油回港,換了歐盟四型新車,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未有詳細說明,給人一種沒有周詳考慮的缺失。主打的環保議題也弄成這個模樣,怎不令人從高處掉下來。
簡單而言,死因是:機關算盡,誤了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