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場的棟篤笑,無論多惹笑,觀眾看多幾次還會笑得出嗎?表演藝術亦是如此,標榜大製作的項目也可能淪落如此,表演者經過日以繼夜的綵排,無數次的重複演出,頓時也變得麻木。即興藝術就在如此情況下孕育出來,為藝術界帶來一股清新的涼風。
記者:梁俊鵬
攝影:陳盛臣、何家亮、梁俊鵬
即興從來不是主流
馬才和 多空間藝術總監
即興年資:9年
即興表演,其實就只是來自生活,一種對聲音、視覺、空間,加上自己的個性而成的藝術。
馬才和(Victor)作為一個習舞25年的表演者,亦受即興表演的多樣化所吸引:「我看過很多大製作,花很多錢在音樂、布景上,時間限制很嚴謹,表演者卻麻木得像失去靈魂。」自98年起,Victor就致力籌備即興表演的藝術,與妻子嚴明然擔任形體與舞蹈,又不時邀請各媒體包括音樂、視覺藝術等各界即興藝術家演出。
所謂即興,並不是藝術家亂成一團,事先也得有個題目。題目可以只是一個字,這一個字要讓藝術家有其想像空間,思考題材與生活的相關之處,再由藝術家用其技巧演繹出來。
「如何open自己,如何用自己的表現,如何用別人的長處,就是即興表演的重心。」
即興,Victor一句記之曰:「一種反傳統的方向,一種浮游在自由與結構之間的表演藝術。」
香港觀眾很膽小
「看即興表演,千萬不要強迫自己要明白甚麼,有時感覺還來得實在。」Victor覺得太着重分析是香港觀眾的缺點:「觀眾不明白,就不敢去看,不相信自己的感覺與潛能。」觀眾欣賞即興表演,只需帶自己的心,從看表演的過程去感覺,由感覺帶自己去冒險。「即興表演不是一件產品,我們不是郭富城,不是Twins,我們沒責任要服務觀眾。」即興藝術家就是提供空間與時間,與觀眾一起經歷,最後各取所需,就是如此。
觀眾全部睇唔明?
「有Explore空間。」
於澳洲修讀劇場表演回來。上年12月才第一次在澳洲看過即興演出,她認為表演涉及多媒體,這項藝術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來找靈感。」
經學校老師介紹下,第一次來看這種演出,起初摸索不到表演者的意思,但對於修讀美術的他來說,已啓發其靈感。
「捉摸不到。」
第二次看即興表演,還是看不明白,但她認為就是捉摸不到,才有神秘感,而且當晚於裝置、空間也令人產生恐怖感。
即興劇場 相信本能反應
湯時康 撞劇團團長
即興年資:5年
由做傳統戲劇出身,到後來偏好演關注社會事務的街頭劇,湯時康愛好與觀眾互動的即興劇場。傳統劇場預設只有一種「帶欣賞節目心態入場」的觀眾,而即興劇場要求演員要對觀眾熟識:「演員要知道觀眾間的共同議題,要互動,劇情也要觀眾與演員共同推進。傳統劇場有固定形式,例如有開場、劇情推進、高潮、結局。但即興劇場中,故事與形式將相互結合,可以是片段,可以沒結局。」其實,即興劇場早在選擇演員時,即興程度已開始遞減:「愈多演員,其即興發揮的機會也愈少。」此外,即興劇場還會出現演員「發台瘟」的風險,故演員最重要的是相信本能反應。
《全球化風波》演活論壇劇場
論壇劇場(ForumTheatre)是即興劇場的一種。演員們先按預定的劇本將劇情演繹一次,第二次演員再演出時,觀眾可以隨時叫停,改變劇情。
湯時康曾於去年的即興演藝祭演出論壇劇場《全球化風波》。全球化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WTO在港舉行會議更令全球化添上爭論性的色彩,正是適合論壇劇場的題目。故事講述一位小型出版企業的排字房工人,如何在全球化和科技的壓力下被迫學中文打字、植字與電腦排版,最後更面對工作外判的問題。「那次有觀眾中途扮演一位好經理,希望改變工人的結局,但演員也不容易讓其得逞,見招拆招。」湯時康指論壇劇場其實很現實,並不容易解決,故他不鼓勵有個happyending,才能讓觀眾有反思空間。
即興街頭劇 雅俗共賞
馮世權 好戲量劇團演員
即興年資:3年
03年底,西九藝術區的討論中,好像總缺少一些小劇團的聲音。正因如此,催生了好戲量街頭即興劇的發展,「小劇團沒有抒發意見的渠道,總監便在西洋菜街變成『西九龍文娛藝術街』,要告訴發展商,街頭也可發展成劇場。」
街頭「老笠」 即興劇場運動
早前經過旺角,聽到街上起哄傳來聲聲「Love」,跟着就有一堆年輕人在演戲,其中一員就是馮世權:「這是由即興劇場運動(Theatresport)衍生出來的遊戲,圍觀的觀眾大叫『Love』,我們就要立刻抽一句句子來做戲。」這個街頭表演叫「老笠」,相信亦因此而命名。由於分成不同組合輪流做戲,像一種運動,就是即興劇場運動。
不過,它的真正難度,在於事前安排演戲的組合。「演員的教育、社會背景可能也有不同,即興劇講求演員按自己的人生閱歷演出,安排時更要留意。」
緣舞場14
日期:10月21日《梵》、10月28日《胴》
時間:7:30pm
地點:Y劇場(葵涌葵豐街33-39號華豐工業中心1期3B)
查詢:94923673(Vinci)
即興大師
人人皆可舞 StevePaxton接觸即興舞
接觸即興(ContactImprovisation)的始創者,StevePaxton1939年於美國出生,本身為後現代舞者。70年代初他受合氣道、禪學、體操及太極的影響而創作出這種舞蹈形式。接觸即興,講求舞者間身體的接觸互動,沒有固定舞步與姿勢,重視身體和心靈的溝通,在無音樂的情況下表現其身體節奏。StevePaxton主張「人人皆可舞」,肢體及視覺障礙的人也可從接觸即興得到舞蹈樂趣。
AlitoAlessi同是接觸即興的先鋒舞者,為美國JointForcesDanceCompany藝術總監,將接觸即興發展成輪椅舞蹈(圖a、b),貫徹「人人皆可舞」之理念。
電視機藝術品 白南準影像藝術即興
被譽為影像藝術之父(FatherofVideoArt)的白南準(NamJunePaik)生於1932年的韓國,後定居紐約。初以電子音樂家身份進入藝壇。後來對導線、儀錶、擴音器、示波器等產生濃烈興趣,在意電子聲音與圖像間的互動。1963年他在德國首創了錄像藝術展覽,開始以改裝、組合電視機創作。1965年更使用第一部手提攝錄機進行即興藝術創作。
1971年白南準與大提琴家CharlotteMoorman合作,二人自此合作無間幾十年(圖c)。由電視機堆砌而成的美國國土,名為ElectronicSuperhighway(圖d)。
結他玩綑綁?DerekBailey即興結他手
知名即興音樂創作者DerekBailey以實驗性音樂成名,其音樂最大特色就是其不連續(discontinuous)風格,音符與音符之間往往出現跳接。他亦喜愛在結他加工,例如加多幾條弦線,於台上表演時更能製造戲劇性效果。
DerekBailey生於1930年的英國,1970年與EvanParker、TonyOxley組成IncusRecords唱片公司,成為英國第一間由音樂人擁有的唱片公司,致力邀請來自日本、北美、南美、歐洲與非洲等地的即興音樂家同台演出。
1975年於柏林演出,他將鎖鏈綑在結他、擴音器上,舞動樂器時鎖鏈與樂器磨擦產生聲響,是即興演出之一。(圖e)
周星馳都要學師 Konstantin Stanislavski即興戲劇
周星馳於《喜劇之王》中,手執《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就是俄國戲劇大師KonstantinStanislavski名作。除方法演技外,他亦涉獵演員的即興演出技巧,鼓勵演員以本能反應去回應角色、遇到的外在與內在刺激。
1863年生於莫斯科的他自小醉心戲劇,於1897年成立莫斯科藝術劇院,為俄國第一個專業劇團。1898年演出《海鷗》,奠定其在俄國戲劇界的重要地位。(圖f)
視覺藝術 RobertRauschenberg即興VisualArt
他是VisualArt的即興藝術先驅者,善於將世界各種實物與油畫結合,希望「在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缺口行動」。1962年他首次用絲幕(silkscreen)印製圖案於帆布,再配合油畫、拼貼、將其他物品固定在作品上,讓其在工業以外,於藝壇發揚光大,因而著名。
生於1929年美國的他,至今網上仍有不少網站拍賣他的藝術品。
1983年《StatueofLiberty》,採用絲幕印刷造成拼貼的效果。(圖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