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5歲的阿明依着圍牆遙望獅子山,再凝望鑽石山下一排排的星河明居,他喃喃自語:「香港真係好靚。」在新蒲崗旺景工業大廈天台上搭了三排天台鐵皮屋,其中兩排有13間板間房,高峯期13間房共有30多人棲息,住客有酒樓的洗碗女工,有做搬運的苦力,有雙程證黑工等;他們共用一個廁所,共用一個電話,板間的廚房裏擺滿煮食爐具,昏黃燈光下最多只能兩家人同時炒菜煮飯,磨擦口角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生活,仿似時光倒流《七十二家房客》的70年代。 記者:黃曄寧
阿明是這群天台住客其中一員,今年7月份母親申請他與父親及13歲弟弟一起從廣東興寧移居到香港,在同鄉介紹下,一家四口租住了上址兩間板間房,每間房月租700元,與他們一起居住的共有10伙30多人,全為梅州地區的客家人,無論大人或細路,天台上都是用客家話交談。在興寧讀中二的阿明,上月在新蒲崗一中學插班重讀中二;一口客家口音的阿明坦言,初來甫到乜都唔慣。他說:「開始時梗係唔慣啦,鄉下住一棟三層樓,自己間房都大過呢度兩間房。」
須準時使用廁所
住了兩個多月天台鐵皮屋的阿明表示,他與各房客的「磨合」期已滿,為相就其他人,他每天早上6點半與弟弟準時起床,爭取時間用廁所洗臉刷牙,以免妨礙其他人;下午5時會提前洗菜煮飯,以免在傍晚6時的高峯期與其他房客爭廚房。當然沖涼、上廁所不能佔用太長時間,以免被人「踢門」。
中秋過後天氣轉涼,阿明有時會與弟弟搬枱到屋外做功課,望着遠處的獅子山,他說:「我媽媽做洗碗,爸爸做散工,我同弟弟都會努力讀書,唔好辜負父母對我嘅期望。」剛入學一個多月的阿明透露,除了英文科外,其他科目都可以跟得上,他現時每天都到明愛中心補習英文,希望能早日追得上其他同學。
與阿明住一板之隔的阿偉(13歲),去年與爸爸及弟弟一行三人持單程證來港與媽媽團聚。由於媽媽在酒樓做樓面工作,經常要返夜班,而做散工的爸爸返工時間又不固定,照顧弟弟的起居飲食就落在阿偉身上。「香港地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肯捱生活就無問題」,月入約7千元的偉媽又說:「香港大把人住屋環境差過呢度,住天台屋係貪平,交通又便利,再捱幾年夠期可以申請公屋啦。」
新移民生活艱辛
14歲的阿嫻因成績追不上,今年7月移居香港後,上月才插班讀5年級。對於目前的居住環境,她說:「有書讀就好好啦,仲講乜嘢居住環境呀。」阿嫻透露,19歲的哥哥原在鄉間讀高中二年級,明年就考大學了,但現時移居香港讀書已無望,還要四出找工作,她說:「哥哥想學做廚房,但啲人都唔想請新移民,𠵱家哥哥都唔想出街,成日喺屋企睇電視。」
一個個新移民面對艱辛的環境,仍然懷抱對香港的夢,此情此況,令人想到黃霑填詞的《獅子山下》:「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