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電影局為香港電影掘墳 - 高明輝

蘋果批:電影局為香港電影掘墳 - 高明輝

特首曾蔭權日前發表被譽為十年以來最薄的《施政報告》。不但身體力行,貫徹其「忽然環保」的態度,也按照《施政報告》的厚薄比例來暗示其「小政府」主張,當中的政治符號學,甚堪玩味,也證明幕後「政治化妝師」(Spindoctor)的鬼斧神工。
當然,單純憑此政治符號而認為曾特首堅信自由市場,等於看畢《特首的一天》便以為曾蔭權真的「福為民開」,是相當感性的臆測。觀乎這份僅七十六段的「小政府」《施政報告》,雖然沒有董朝式「大藍圖」,卻暗藏不少政務官式的「官僚思想」,表明「市場主導,政府促進」,其中要積極干預的,便是香港電影業。
《施政報告》中表示會成立一個包括由業界代表組成的電影發展局,以協助政府「統籌有關電影發展的政策、規劃和活動」。姑勿論特首的動機為何,這個電影局的能力相當令人懷疑。
試想,要是該「業界人士」所製作的電影深受觀眾和投資者歡迎,甚有市場價值,他會願意留在一個官僚架構之內而放棄「搵真銀」的機會嗎?即使他願意兼職「入局」,在「搵真銀」的大前提下,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及精力開會亦令人懷疑。會中餘下三兩個多年沒戲開的「業界人士」,會否把持撥備,向圈中女星暗示「我有權揀女主角」,繼而另有所圖,「重新定義」電影發展局的發展方向。以當今娛樂圈的風氣,實在令人憂慮。
電影業界經常大聲疾呼,指市道低迷,皆因盜版與網上下載嚴重,令觀眾不再進入戲院。眼見特首曾蔭權推出「有羅湖商業城特色」的A貨學券制(見註),一直認為只是「外圍因素」令觀眾望戲院門而卻步的「業界人士」,若然真的要伸手問政府「要這要那」,有沒有膽量「對症下藥」,向曾蔭權建議:「甚麼局我們不要了,餘下的錢,請用『電影券』的形式發給觀眾,由觀眾自行選擇,既可吸引觀眾再度走入戲院,也令業界知道曾生的誠意,明年的選舉,我們……」

但翻看票房紀錄,○四年的《功夫》創下了六千萬票房的紀錄,去年的《頭文字D》也有三千萬票房。至於廣為港人所知的《無間道》,在○二年逆市之下,不但票房高達三千萬,更受到荷李活片商青睞,買下其版權,拍成新近上映的《無間道風雲》。證明有質素的電影,觀眾是會入場觀看的,根本不需要靠官僚指導。
要政府資助香港電影,無異於要政府支持劣質港產片。更何況,政府資助電影業,間接打擊其他類型的娛樂,如「唱K」或觀看球賽。辦非電影類娛樂的商人繳交的稅款,竟被迫用來資助自己的競爭對手,這種施政又算不算是「以民為本」呢?
成立電影局,變相鼓勵業界以年資競爭。一旦「入局」,更可以以「老行尊」自居,左右新進製片商打入市場,納稅人的錢成了「老行尊」們的政治籌碼。當Google以129億港元收購Youtube,全世界都在變的時候,「老行尊」們好像仍停留於七八十年代一樣,要求政府幫助,令觀眾再度走入戲院。以這種思維成立的電影局,真的能幫助香港的電影,還是幫助一小撮既得利益者?
註:十月十二日的《提防買錯A貨學券!》指出,《施政報告》中的學券僅限於非牟利幼稚園,變相懲罰選擇牟利幼稚園的家長,跟強調自由選擇的學券制比相去甚遠,只算是A貨。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