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沒有特別需要,不要走近灣仔駱克道、謝斐道、菲林明道一帶。還記得嗎?去年十二月在世貿會議舉行期間,整整七天,每分每秒電視上都看到各種火爆的鬥爭場面,沒經過六七年暴動洗禮的香港人,第一次見識這種街頭抗爭,感到新奇、好玩,比電視連續劇好看多了!在暴力的打鬥場面、濃烈而刺鼻的催淚彈硝煙中,反世貿錄像游擊隊以錄像機拍攝了這些場面,《沉重而絢爛的十二月》以多角度重構了事件的圖像,不只成了香港人的回憶,還是錄像運動的社會功能展示。
記者:郭佩韻
攝影:周旭文、馮敏兒
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鳴謝:謝柏齊提供《黃幡翻飛處》及
《沉重而絢爛的十二月》劇照
街頭錄像打倒國民黨
「阿扁下台、阿扁下台……」的叫聲震天響,百五萬紅衣戰士上街示威,社會運動從來都是結聚民眾力量,勇闖共同目標,正如香港七一大遊行一樣。但其實阿扁能夠上台,民進黨能夠執政,街頭錄像和地下電台的作用,是不可抹煞的。96年吧?我跑到台灣,說是要見證中國人民的第一次民主選舉,其實是看熱鬧。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些拿着簡單原始的錄像機,走到台灣的大街小巷,拍攝社會上的諸多不公平,而這些錄像通過某些電視台,或在社區的播放,令台灣人民有更廣闊的視野,對後來的投票選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國民黨的下台,說得誇張點,自主錄像運動也出過半分力。
香港在這許多年,也有很多人做着同樣的事情,將社會的諸多不公平,怪現象拍攝下來,但得到的回響幾乎是一片死寂。李維怡覺得香港人的精神價值過於輕易罷休,屈服於金錢之下,「香港人應該多思考自身的價值問題,人與人之間交集,大家的關係等,都很值得我們去深思。」
靜悄悄不代表零聲音
第四屆香港社運電影節,幾乎在無聲中過去,但靜不代表零聲音,二十來個年輕男女,沒有任何資金,有的是一股熱力,聚集各路同志,以「人民自治」為主題,將多部來自世界各地的自主社運電影向我們推介,不求華麗,不求掌聲,只想香港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處境。
上星期三,在浸會大學放映一個農村系列影片,觀眾不足五十人,沒有戲劇成份的紀錄片,學生應該個個「釣魚」才是,非也!難得學生哥對影片都有共鳴感,間中還聽到他們的笑聲,播映完畢,同學也踴躍發言。《黃幡翻飛處》的導演李維怡說:「不單只是看戲,電影節就是一個平台,讓人共同討論、發表意見,香港是需要更多與社會運動有關的文化元素,讓人知道社運不只是得把聲,要對人有基本認識及尊重,社會運動先可以行得通、有威力。」
來自街頭觀眾多元化
既然社運電影是來自街頭的,所以觀眾的對象並不只是學生、知識分子,而是不同階層的平民百姓,畢竟大部份影片記錄的便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境遇。這些民間獨立影片可以在開戶外、在正式的院校課室,也可在深水埗、舊式的大坑東邨周圍街燈映照下播放影片,氣氛比在校院放映更融和。對於今屆社運電影節能在更多地方放映,李維怡覺得:「是個好的開始,藝術本來與社會有關,每個人都有權利接獲及創造藝術,電影節大前提是影像感動思索行動,真實社會運動是發自內心一種觸動,絕對不是理性的考慮。」
頭兩屆社運電影節都由自治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主辦,錄影力量(VideoPower)提供部份影片播放。今年兩個組織都沒有資源,惟有靠籌款支付營運費,但他們明言,不是乞求他人捐錢,最重要是建立人際關係網絡,希望每個捐錢者至少出席兩場放映會,並參與映後討論,亦可撰寫影評、協助宣傳等,為電影節出分力。
越洋的溝通
阿烈導演就是《樂生保留運動紀錄片》的拍攝者,32歲,現正就讀台灣紀錄片研究所,是全職的拍紀錄片者。這部電影是講述本年6月11日,台灣人為了向政府表達保留樂生院,發起以六步一跪的苦行方式遊行運動。記者用電郵的方式訪問了他。
為何要保留樂生院﹖
樂生院是台灣的文化遺產,已有六、七十年歷史,院裏住了一班麻瘋病人,平均年齡已75歲,由於台灣政府決定建設捷運,樂生院被迫拆遷,但至今仍沒有安排適合這的地方,只商討賠償問題,為了捍衞自己的家園及將失去文化遺產,舊街坊團結起來反抗,關鍵並不在於賠償有多少。阿烈說:「只是要突顯不義,目前我遇到拍紀錄片最困難的是跟被攝者的關係,因為樂生院民通常不願意被拍攝(社會對麻瘋病的歧視),而我的工作卻是要將他們的處境呈現在別人面前。」
想認識更多阿烈導演,可瀏覽他的網頁:
http://www.wretch.cc/blog/happylosheng
影片好介紹
《陰道獨白》幕後故事導演為艾曉明,國語對白附中文字幕。
《陰道獨白》本是美國女作家伊娃‧恩斯(EveEnsler)的巡迴劇作,反抗對女性的性暴力,推出不久大受歡迎,繼而出版書籍,訪問了二百多位女性對陰道說話,當中部份女性是曾受性虐待,其後又與各大專院校社團合作上演《陰道獨白》。是次《陰道獨白》幕後故事,由廣州中山大學改編伊娃‧恩斯的《陰道獨白》,影片節錄了部份《陰道獨白》片段,又記錄了中山大學師生參與《陰道獨白》演出的挑戰性、自我反省等。
《黃幡翻飛處》舊區重建電視台(錄影力量及重建監察)
廣東話對白附中英文字幕
政府急於將舊區重建,灣仔遂成為首號目標,廈門街、麥加力歌街、有玩具街之稱的太原街、有囍帖街之稱的利東街等,是為H15重建地盤,政府有意將之一一清拆,改建賺錢的高廈、樓宇。然而計劃不大順利,迄今仍在談判階段。一群灣仔舊街坊粉墨登場,講述自小就居住的灣仔區,探究當中的變化,一下子要他們搬遷,實在難以適應,在政府的強硬態度下,他們惟有對住鏡頭反對官商勾結,及痛陳對灣仔的情意結。其實不只灣仔居民,全港市民都有同樣危機,一旦財團看中你居住的地方,遲早也會有同樣的遭遇。
《沉重而絢爛的十二月》反世貿錄像游擊隊(八樓+錄影力量)
多國語言對白附中英文字幕
正如上文所說,本片是企圖以多角度對世貿事件作出重構,拍攝期間還弄壞了兩部器材。影片售價為$150。
《美麗青年全泰一》朴光洙為導演韓語附中文字幕
「自焚」是殘酷而極痛苦的反抗行動,不要誤會,本片不是想宣傳自焚行為,只是想介紹社運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美麗青年全泰一》,全泰一是片中主角,他是韓野一名年輕工人,他在日記上寫了這麼一句:「可惜我生前沒有認識一個大學生。」然後自焚而死,引來社會議論,大批韓國大學生知道基層社會有訴求無門表達,全泰一自焚事件,人們才開始關心日夜埋首於工廠工作,和自力更生的農民,是多麼的有寃無路訴,於是引發了今日的韓國的工運、農運。
農村自治短片系列(3齣)柬埔寨及菲律賓方言、馬來語、英語對白,附有中文字幕
馬來西亞KOMAS的《佛陀之樹》及《小小借貸合作社》;菲律賓KodaoProductions的《抗貧社區》
每人一對手,集百人之力,有一百倍力量,小村落最好的是村民團結。三套影片都是反映活在農村的村民雖是貧窮,但集眾人之力,也可排除萬難。《佛陀之樹》講一名出家僧人與村民合力保護環境,反映政府無能,不斷開發天然資源,只有貧苦大眾意識到這個危機;《小小借貸合作社》講述一班婦女團體組織合作社,提供貸款給馬來西亞村民搞生意,生活素質獲得改善,彼此鄰里關係變得緊密,更令本來的大男人,變成懂得體諒太太的丈夫,足見合作社的成功。
*社運電影節詳細放映時間表,可瀏覽 http://www.smrc8a.org/smff/
他們用影像攝錄機拍攝,藝術發展區批出的資助,只能夠支付買帶費用,其他一概支出,都是由組織自己出錢,詳細費用支出難以估計。今年電影節大約籌得25,000元,部份是售賣影碟、書刊而得來的。
閉幕電影
回歸本土自治人民國際大集會
這是一套跨國的影片大集會,包括有澳洲、美國、香港等,到了電影節的尾聲,大會想藉電影節閉幕的機會,將社會運動的一些思考返回香港反省,並在香港實踐過來,於是揀選不同國家有代表性的影片,打造出不同效果。廟街是香港最基層文化的地方,雖然近年趨向旅遊化,但仍有一些公共文化元素在內,在這裏放映,目的是要回歸本土,實踐電影節的理念。
放映日期:3/12/2006
放映時間:7:30pm
放映地點:廟街榕樹頭公園
觀眾撐到底
(左)輝:我覺得這個電影節放映的影片,可以帶觀眾有新思維,令人想想香港這個地方有甚麼不足之處。
(右)Janson:我是浸會大學的學生,今次支持這個社運電影節是因為覺得有教育意義,日後將會向有關組織借用其他影片,在校園裏播出。
Vivian:我來看電影,是因為想支持這個電影節,因為覺得很有意思,播出的影片,出面很難看得到。
Steve:搞社運電影節,目的不是為錢,而是要大眾欣賞世界各地的,所以就算資金不足,不是問題,只要有心做,就一定搞得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