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曾狠批政府無誠意賣地<br>長洲、屯門兩地4度勾不出

趙世曾狠批政府無誠意賣地
長洲、屯門兩地4度勾不出

【本報訊】大發展商不甘被政府勾地政策愚弄而不勾地,故只得缺乏地皮發展的中小型發展商,迫於無奈不斷出價試探政府的中小型地皮地價底線,但最終多碰壁而回,其中屯門小欖地皮及長洲水坑西灣地皮更出現4度遭拒的情況。業界批評,勾地制度透明度低兼費時失事,令有實力發展商失卻勾地興趣。
地政總署公布上月有3次勾地失敗,屯門小欖青發街地皮佔兩次,長洲地皮佔1次。後者為卓能集團在4月及8月共3次勾不到,計及今次已是第4度觸礁,集團主席趙世曾狠批政府根本無誠意賣地,要發展商不斷去揣摩底價,浪費發展商不少金錢與時間。

卓能要求公布底價

他指政府應公布地皮底價,免發展商每次都要聘專業人士「搞一大輪」後,卻又失敗而回。另外,青發街地皮亦曾在8月有兩次勾地失敗紀錄。
恒基地產(012)營業部總經理謝偉銓認為,可能因為發展商出價較保守,但亦不排除政府目標價過高。對於只有新界及離島地皮被勾,他估計是由於市區地皮規模較大,並非所有發展商都有能力發展,另外,勾出地皮後要與其他發展商一同競投,亦令發展商失去興趣。他指集團會以各種方式增加土地儲備,包括競投兩鐵項目、改變土地用途及在私人市場收購。

爪哇評申請者無着數

爪哇控股(251)執行董事謝文彬批評,勾地制度對申請人不公平,因為申請人「有責任、無着數」,他指除非發展商在附近有發展項目,否則不會有意欲勾地。
中原測量師行高級聯席董事張競達也指,現有多塊地皮重複被勾都告失敗,政府實應考慮增加勾地透明度,公布被拒個案的勾地底價,讓市場作為重要的參考數據。現時勾地以中小型發展商為主,相信是他們既無能力爭取兩鐵大型上蓋項目,又不夠能力與大發展商競爭私人市場土地,才被迫向勾地表內土地入手。
有實力發展商不屑被勾地制度玩弄,整整一年無勾地,只向兩鐵上蓋項目、透過補地價或從私人市場增加土儲。

上季補價收入勁增

政府地政總署昨日同時公布今年第3季錄得約90.06億補地價收入,遠高於去年同約6000萬元之數,其中來自私人協約批地、由長江實業(001)投得的大圍車廠上蓋發展項目,首期補地價便近74億元,其餘10多億元來自契約修訂及換地交易,較大項目包括恒基觀塘偉業街商業項目,和新鴻基地產(016)上水古洞住宅及觀塘勵業街商業項目,共佔約10億元。
而由於發展商早前積極補地價,本財政年度單補價收入已超過200億元。因此,政府本財政年度也無意依賴賣地來增加土地收益,故暫僅售出青龍頭及大嶼山長沙兩幅地皮,賣地收入僅83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