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連續三晚抽筋,痛到瞓唔到,覺得好無助。」80歲的吳太因腰痛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卻因而令腎功能在一周內下降30%,導致鉀含量過高及出現抽筋,幸而及時發現免致腎功能進一步下降。有專家指出腎功能下降是該類藥物一種已知副作用,長者遇到的風險較高,建議醫護人員密切注意患者服藥後反應。
屬治療痛症一線藥
吳太於04年開始受到腰痛困擾,其後醫生處方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但服用僅一周後,她即出現小腿抽筋的情況,但腰痛問題卻未有改善。她說:「於是我去抽血檢查,嗰晚醫生就打畀我,話我啲血有問題,要即刻放棄晒食緊嘅藥。」吳太其後轉服另一種藥物,並接受痛點注射和物理治療,目前病況已大為改善。
香港疼痛學會副會長徐德義說,非類固醇抗炎藥物藥效較快,屬治療痛症的一線藥物。雖然該藥可引致腎功能下降,但一般只會在患者出現副作用後才轉用其他藥物,所以建議醫護人員密切注意患者服藥後反應。
此外,香港疼痛學會昨日舉行就職典禮。該會將於本月21日及下月5日舉辦兩場關於痛症的講座,有興趣者可致電22339490查詢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