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不能倒模塑造<br>

資優生不能倒模塑造

吳大琪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在不同場合和師生及家長談話時,都會觸及「甚麼是資優生」這問題──尤其科大以收取「非平常途徑入學」學生聞名。這是一個頗難解釋的概念。對如何界定「資優生」,教育界和公眾的理解都不同。教育界也未能完全取得共識。不過看了《女皇的教室》這套電視劇後,發覺劇集頗能表現出教育界心目中「資優學生」的特質,包括優點和弱點。
從大原則上說,資優生是一些有潛力作出他人做不到的突出貢獻的學生,這些人不一定是社會公認的「成功人物」。他們除了要有比一般人強的工作和學習能力外,還要抵受社會上視之為異類的壓力,堅持自己的方向,直至取得成功。《女皇》劇中的阿久津老師,由始至終都不為現時的教育制度承認,被視為異端,支持她的力量從何而來?因為學生的成功?不,那太遙遠了。阿久津老師是一位教授小學六年級的老師,要從學生身上證明她的成功,還要等一、二十年。支持她的力量,只能來自本身的信念和判斷。

當然,堅持己見會變成固執,並不一定是好事。阿久津老師因為太執着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結果令兒子慘死,家庭破裂。因此,不顧一切堅持己見的年輕人,不能成為「資優」學生。真正的「資優」學生,還需要有勇氣去了解、正視及承認自己的錯誤,作出承擔和改正。劇中的阿久津老師在孩子死後,方能正視錯誤,重新上路,虛心探索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具有真正「資優生」的特質。
希望有潛力成為「資優生」的小孩不會被阿久津老師的例子嚇怕。「資優生」不能由一個模子塑造出來,因為每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長,不會都像阿久津老師般遇到那麼多困難。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社會對資優生的期望和要求比一般學生高。因此資優生必須準備要比一般學生面對更大的困難,付出更多努力。如果有一些學生自命資優,而覺得應比他人得到更多照顧和優惠,那很抱歉,他大概不是真正的資優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