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大多數市民都清楚表明反對開徵銷售稅,儘管社會上反對開徵銷售稅的聲音此起彼落,特區政府高層依然死心不息,依然千方百計推銷有關計劃,甚至拿出一層又一層的「糖衣」重新包裝銷售稅,以騙取市民的支持。昨天,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就說政府可以考慮擴大銷售稅的豁免範圍,例如把交通費、學費、醫療費剔出銷售稅的稅網,讓市民的稅項負擔可以減輕;另一方面則提高奢侈品的徵稅率,以確保銷售稅的收益。唐司長又指出,除了研究開徵銷售稅擴闊稅基外,其他新稅項如資產增值稅、股息稅……等也可以考慮。
為甚麼說唐司長所提出的各項豁免措施如學費或交通費免徵銷售稅是「糖衣」呢?因為從表面上看,豁免措施的確可以令市民在某些方面少交一點銷售稅,的確提供了一點甜頭。但是誰都知道,糖衣包裹着的往往是「苦藥」甚至是「毒藥」,唐司長提出的銷售稅寬免措施也不例外。
銷售稅本身已是一項非常複雜、行政成本非常高的稅項。若果特區政府再引進這樣那樣的豁免措施,例如把某些服務、某些商品剔出稅網外,又或是徵收不同的稅率,那整項課稅便會變得枝節多多,漏洞處處,一般公司及企業固然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核實稅款,以防止錯報漏報,一般市民更容易感到無所適從,搞不清楚要繳交甚麼稅或交多少稅。而且,由於稅制變得複雜難明,市民與提供服務或商品及公司很容易產生誤會及爭執,令市民的日常消費行為變得充滿陷阱與衝突。像這樣的所謂「寬免」,不正是包裹着「苦藥」的糖衣嗎?
此外,引進豁免或寬免措施會驅使不同利益團體、不同階層的市民爭取更多豁免,爭取把更多商品及服務剔出稅網外。為低下層市民爭取權益的團體會要求豁免生活必需品如食物、低價衣服的銷售稅,而汽車業或化妝品公司則會要求減免稅率。這些不同的要求不僅會令稅制充滿爭議,更會加劇社會的分化,對市民及社會來說肯定是弊多於利的。
更重要的是,銷售稅本身對香港經濟發展將會造成嚴重損害,而這些損害是任何豁免或寬免措施都無法彌補的。正如不少經濟學者及研究機構一再指出,香港現時最主要的競爭優勢是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外國企業固然因此而樂意選擇香港作為地區總部或重要基地,外國旅客也因此而願意到香港購物及消費。一旦香港引入銷售稅,香港的稅制便會變得複雜無比,外國企業便要面對複雜的經營環境及較高昂的成本,外國旅客在購物及消費時便要付出更高的代價。這樣下來,外國企業及旅客自然會對香港卻步,自然會減少到香港投資及消費。除了外資及遊客受影響外,市民的消費意欲也肯定會因開徵銷售稅而受打擊,將有更多市民選擇到其他地方消費,將有更多市民減少光顧本地的商店及消費場所。對極為倚賴消費及旅遊業的香港經濟來說,開徵銷售稅等同為香港「趕客」,等同把原來流入香港的消費額拱手讓予他人,這對經濟的損害是極其嚴重甚至是災難性的。面對這樣可怕的後果,不管政府提出甚麼豁免,不管政府提出甚麼「糖衣」,市民都沒有理由接受銷售稅這顆「毒藥」。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