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貌似紅蓮燈的白雲山魚一度在野外失蹤20多年,近年才於廣東山區重見天日。香港郊區也曾錄得白雲山魚,但近年已銷聲匿迹。漁農自然護理署遂向內地同胞借種,把這種國家二級受保護動物重新引入本港大自然,一來為了重建本地生態,二來也可滅蚊。 記者:蔡元貴
白雲山魚這種淡水小魚,最早發現於1966年,由生態學家在廣州市區北部的白雲山錄得。牠們身軀有條光亮的橫紋,與水族館常見的熱帶魚紅蓮燈很相似,所以又名賽紅蓮燈或金絲燈。
可愛的小魚兒很快獲得水族家垂青,成為熱帶魚迷的寵兒,但在郊外,白雲山魚卻失蹤了20多年,直至2003年,才重現於廣東省的丘陵地帶。香港也有白雲山魚,但顏色與廣東省的同胞略有差異,曾經在粉嶺溪澗出沒過,但很久沒有再被發現。
曾於粉嶺溪澗出沒
漁農自然護理主任李麗芬指出,白雲山魚生命力頑強,不應輕易絕種,相信仍有可能存活在本港一些遍遠山澗,但人為干擾會威脅野生白雲山魚的生存,以往曾於粉嶺溪澗出沒,卻因興建公屋而受破壞。
雖然白雲山魚不難在水族市場買到,但漁護署很想讓牠們重歸自然,遂想出借種方法,向內地借來廣東省的野生白雲山魚,與本港人工繁殖的白雲山魚交配,成功誕下幼魚,準備在適當的山澗放生,讓白雲山魚重新建立野生族群。
白雲山魚不僅會為山澗添上艷彩,還可幫人類消滅蚊患。李麗芬說,漁護署正協助食物環境衞生署物色食蚊魚,傳統的食蚊魚由外地引入,繁殖力太強,破壞天然河溪的生態平衡。政府需要從本地原生淡水魚中物色品種,放在河溪滅蚊;白雲山魚是一個選擇,但牠們太靚,有被捕捉危險。漁護署還看中了較醜樣的七星魚及香港鬥魚,牠們都是大食夾好生養一族,可以隨時候命,為香港人滅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