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我們需要眾數的publicbroadcasters

傳訊四圍炳:我們需要眾數的publicbroadcasters

見報之日,公共廣播服務檢討的諮詢應告一段落。據了解,委員會年底才會有定案。按目前的發展趨勢,港台脫離政府似是大眾主流意見,但政府用公帑繼續資助港台大部份經費,也頗受大眾接納。在這兩個大原則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只剩下包括公帑所佔的比重、現有員工的人事安排、問責機制、與政府的關係和董事局的組成和人選等。這些問題雖具爭議,但無論如何大原則應該不會變。
委員會已經三番四次強調「公共廣播服務檢討」不同於「香港電台檢討」,但無論話說上多少遍,出來的結果還是兩者分不開。傳媒也盡職的煽風點火,將討論焦點集中在港台改革和政治矛盾之上。這個結果大大誤導了公眾,令大家以為「公共廣播服務」就只有「港台是否脫離政府獨立」這個命題,令其他的可能性難出現在公眾議程上──原諒筆者拋書包,傳播理論稱之為framing。

討論焦點集中港台

大眾一直對香港電台(或公共廣播服務)有個完美想像,希望有一個既不受政府干預,又不會為商業利益而折腰,但仍可以反映市民訴求的廣播機構。整個檢討的盲點就是假設了想像中肩負「公共廣播服務」重任的機構,只可能是脫離政府後的港台。大家若仔細讀英文版本的研討摘要,所有publicbroadcaster(公共廣播電台)都是以單數表示。
其實,最不受政府干預、最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反映市民心聲的廣播機構,並不是來自以公務員為核心的港台班子,也不是來自建議中由精英階層組成的董事局,而是直接來自由草根組成的傳媒,亦即是所謂的草根媒體。

需要多個發聲渠道

大家應別再將目光只放在港台之上,應以新視野檢視問題,研究來自草根媒體──非政府機構、基層組織、民間智囊及一般市民──製作廣播資源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透過政策鼓勵和推廣,讓一眾草根在互聯網和商業廣播以外,另有一個發聲渠道;而港台只是眾多草根媒體中其中之一個可能。我們需要眾數的publicbroadcasters,而非單數的publicbroadcaster。
走筆至此,Google宣布以16.5億美元的「公仔紙」,收購一直以來都沒有盈利的YouTube,而YouTube正是草根媒體的典範平台。
檢討委員會諸公應要與時並進,別再鑽港台的牛o殊尖,宏觀看看甚麼才是來自人民的公共廣播!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