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管特首曾蔭權先生用甚麼漂亮的詞藻包裝,不管特首曾蔭權先生拿出甚麼小恩小惠,市民都清楚看到今年的施政報告是一份「走精面」的施政報告、是一份迴避難題的施政報告、是一份完全不像施政報告的施政報告,所以他們對今年施政報告的評分比去年低得多,連帶對曾特首的評分也大幅下降。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星期三晚所做的調查顯示,市民對最新一份施政報告的評分只有五十五點八分,比曾特首去年第一份施政報告的六十六點四分固然明顯不如,甚至比前任特首董建華離任前的最後一份預算案的評分還要低。而在滿意率方面,對施政報告感到滿意的人只有三成四,比上一份施政報告的四成八滿意率低一成四,比董建華先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也低四個百分點。這些最新的數據說明,市民並沒有被曾特首的小恩小惠蒙蔽、市民並沒有被曾特首的甚麼務實進取口號騙倒,市民清楚知道曾特首對重大及棘手的問題只懂得拖延、迴避,而他們對這樣的態度是不滿意及不接受的。
只可惜,曾特首並不打算改變這種迴避難題的態度。在昨天的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議員多番追問曾特首在政改上有甚麼具體的措施,在落實雙普選上有沒有具體的做法及時間表,但曾特首始終在顧左右而言他,一時說市民對雙普選未有共識,一時說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設計方案有待討論,一時說落實雙普選要有很多其他制度配合。總之,問題雖然問了,曾特首還是連一丁點兒具體承諾、一丁點兒具體建議也不肯提出。
然而曾特首提出的所謂問題、所謂理由都是似是而非,站不住腳的。先說所謂缺乏共識的問題。不管是政府、大學或研究機構所做的民意調查都顯示,超過六成至三分二的市民要求盡快落實雙普選,要求盡快推行全面民主的政制;而且,這樣高的支持率不是個別政治事件後才出現的,也不是短期的現象,而是持續及長期的情況。換言之,香港社會內部長期有超過六成至三分二的人要求盡快落實雙普選。若果這樣明確的傾向也不算是社會共識,那怎樣才算有共識呢?是要得到大商家及財團的支持才算是有社會共識嗎?
至於所謂有不同的政制設計方案有待討論更只能是推託之詞。首先,有些政制方案如鍾逸傑爵士提出的兩院制根本是在節外生枝、根本是在刻意維護功能團體的利益,跟普選的概念、跟全面普選的發展目標是相違背的。偏偏曾特首及特區政府卻硬要市民花時間討論各種倒退的方案、各種跟雙普選背道而馳的方案,這不是在故意浪費時間嗎?更何況香港立法會已有部份議席由普選產生,香港政團及市民對參與普選已有相當的經驗,只要下決心取消八百人選舉委員會的特權並把選舉權交到市民手上,只要逐步增加立法會的普選議席及削減功能團體議席,香港的特首及立法會選舉便可以朝全面普選的目標邁進。曾特首為甚麼硬要把整件事弄的這樣複雜呢?
也許,曾特首在政改問題上左閃右避是為了避免開罪愛吃政治免費午餐的特權階層,是為了避免開罪選委會成員,是為了避免開罪他的選民。但是,市民要求盡快落實雙普選的意願是非常強烈的;若果曾特首繼續拖延、迴避這個問題,他開罪的將會是絕大部份市民,而他的民望也將因此而大幅下滑,屢創新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