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措施太短視<br>團體批評「對咗症無落藥」

環保措施太短視
團體批評「對咗症無落藥」

【本報訊】政制發展無寸進,環保項目近日突然成了特首曾蔭權施政爭分的重點項目,也許期望愈大、失望愈大,管制最大污染源電廠的措施、與內地切實減排的具體計劃、強制停車熄匙的立法程序,以及廢物減排的膠袋收費措施,在今年施政報告內統統未見長遠藍圖。環保團體不諱言,投放大量公帑更換柴油貨車等建議,只為港人帶來一個「對咗症、無落藥」的短期環保泡沫。

「欠缺長遠藍圖」

誠如曾蔭權昨日所言,解決環境問題確沒有靈丹妙藥,但其施政藍圖也未見一些提出多時的建議有進展步伐,如立法強制駕駛人士停車熄匙建議,考慮到或會對民生造成影響,暫定要延到明年初才進行三個月公眾諮詢;在減少都市固體廢物排放的環節上,施政報告隻字未有提及膠袋收費的具體運作及金額,令人有「只聞樓梯響」的感覺。最明顯及紮實的環保措施,只是撥款32億元資助更換舊式柴油車。

無膠袋收費時間表

綠色和平環境項目經理譚萬基批評,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及的建議,均是一些易於見效的短期目標,偏偏涉及電廠、港粵合作方案等長遠的議題都輕輕帶過,「無長遠視野,睇唔到一個長遠藍圖。」他形容有關環保措施在改善空氣污染及環境方面,是對症但未有下藥,一直在無了期拖延進度。
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直言對施政報告感到失望,以往提及的環境保育政策,今天恍如沒有了下文,「根本係末世代政府嘅末世政策。」綠色學生聯會主席何漢威認為,堆填區壽命已步進倒數階段,社會各界對膠袋收費水平也有共識,竟然看不到有關方案的落實時間表,感到失望及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