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以智治港 非港之福 - 李怡

李怡專欄:以智治港 非港之福 - 李怡

在曾特首發表他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的前一天,筆者讀到台灣《天下》雜誌新一期訪問菲奧莉娜的文章。卡莉.菲奧莉娜(CarlyFiorina)是科技企業界的超級明星。去年二月,她離開惠普。這個月她將出版回憶錄,書未出已先轟動。
在專訪中,菲奧莉娜說她「最喜歡的領導嘉言」,是老子的話:「普通的領導人讓人民愛戴,糟糕的領導人讓人民憎惡,偉大的領導人讓人民以為是『我們自己做到的』。」
訪問稿沒有查出這句話的原文。筆者認為最接近這句話意思的是《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段話的意思是:最好的領導者,人們覺察不到他存在;其次的領導者,人們親近他、讚譽他;再次,人們畏懼他;最次,人們輕侮他。當誠信有缺損,人們對他的信任就崩潰。閒着點,少說些話。當一切事情都妥當了,百姓都說是「我們自己做到的」。
菲奧莉娜引用老子的嘉言,並說,「我認為,在每一個時代,所有開明領導者的目標,就是要釋放每一個人的潛力。」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管治學的最高境界。《道德經》中有關這方面的論說不少,比如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所謂「智」,是指領導人要以自己的智慧治國,去代替、去駕馭以至去扼殺閹割萬民之智。自以為是智者的王,其實是「國之賊」。
然而老子這套哲學,在中國專制主義時代,卻很少有王者遵行。因為他們大都抵受不了權力的誘惑,即使他們不因權力而腐化,也至少是想以權力建立功業,並要當萬民的老師。信奉老子哲學的菲奧莉娜,認為很多政治、企業的領導人「都誤解了領導的真諦」,她說「領導與權力無關,可是現在有很多掌權者並不是在領導,而只是在運用權力。」

曾特首在昨天發表的施政報告中,一方面對「積極不干預」表示「不是糾纏於務虛的口號爭拗」(他終於似明非明地提到「務虛」了),但另一方面又為他早前關於「積極不干預」已過時的說法自辯。他說,八十年代初,「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爵士擺脫自由放任的教條主義,提出政府積極考慮後才決定干預,以務實態度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故提出「積極不干預」。按曾特首的詮釋,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實際含義就是「干預」,是「積極考慮後的干預」,而目的是擺脫曾特首稱之為「教條主義」的「自由放任」。
這是否夏鼎基的原意?已無對證。但從字面來看,「不干預」的意思十分清楚。而曾特首認為無分別的「大市場、小政府」,則不是「不干預」,只是「少干預」。兩者區別甚大。「積極」指的是政府要採取積極態度,對於涉及政府層面的事,當仁不讓。比如積極與香港鄰近地區商討控制空氣污染問題。這不是不干預市場就能辦到的。施政報告固然有所着墨,但不夠積極。至於對市場運作,就應該清楚明白地「不干預」。因為正如佛利民所說,曾蔭權所謂市場機制失衡,政府才會出手干預的說法,是忽視了市場會自行調節的機制;而這些所謂市場失衡,正正由政府干預市場引發。
曾特首將「積極不干預」釋為「積極考慮後干預」,可不是務虛的口號之爭,而是「務實」地反映他「不是要領導,而是要運用權力」。
領導者的「進取」,要以智治港,實非港之福。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