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重建 步步維艱

世貿重建 步步維艱

張北海 旅美作家

「九一一」大災難過去五年了,可是你現在去曼哈頓下城看那世貿雙塔倒垮之地,你看見的仍然是一片空無。
怎麼搞的?考慮到拉登至今死活不知,再考慮到美軍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傷亡流血,那新世貿大樓仍然平躺在藍圖之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也只是紐約人不足為奇。外地人士或許還是覺得奇怪,為甚麼在紐約蓋幾幢樓房竟然如此之費時費力。唉,這是紐約,而就公共建設來說,歷史一再重演。
太早的暫且不談,就以今年一百二十歲的自由神像為例。十九世紀中,法國一些追求自由共和人士,為了紀念法美兩國的共同渴望,而計劃在即將結束的南北戰爭時贈送一件具有象徵意義的禮物。可是從一八六五年開始商討,構思,設計,籌資,塑造,一直到這座女神之像終於在一八八六年峙立在紐約海灣小島之上,前前後後花了二十一年。

龐大發展計劃

一件公共建築禮物的贈予,都費時如此之久,那原世貿雙塔,從商討,構思,設計,籌資,建造,也只不過二十幾年,就更不足為奇了。
世界貿易中心是一個半公半私的綜合體,因而其重建,更何況是因「九一一」才重建,就不可能像當年建造私有的帝國大廈那樣,只要合乎法律和建築規章,外人無權過問,而且三年落成。
世貿中心的土地和建築都屬於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共有的航港管理局,一個公家機構。可是在「九一一」之前一個半月,該局將整個世貿中心,以三十二億美元的承租權,九十九年限期,每年一點二億租金,轉讓給了一位投資發展商。即使目前世貿原址一片空無,他們仍需依照合約支付他那無樓可租的房租。
但是除了這個公私因素之外,是那恐怖主義襲擊造成的慘痛悲劇。受害人不僅是那三千難者及其親屬,也不僅是紐約市。其重建也就因而無可避免地成為一項充滿激情的龐大都市發展計劃,絕不是只蓋幾幢大樓就可以了事。

需要多方妥協

因此這項全民投入的公共建設方案就必須顧及到所有各方的考慮:地主房東、市州聯邦、投資者、發展商、受難者家屬、社區居民、租戶賃者、建築設計、工程科技、防恐安全、運輸交通、環境生態、都市規劃、生活品質,以至於下城的未來,紐約的前景,美國的明天……
你可以說這是民主社會光明一面的表現,但光明的背後是黑暗,也就是說,政治、金錢、意識形態、權力、地盤、藝術、私益公益等等之間的鬥爭。
因此,光是由誰來主導發展建設,由誰來支配除八十億保險賠償之外那聯邦、市、州政府好幾百億的撥款貸款公債,直到上個月才有了初步妥協。也因為有了初步進程,預計六年之內,即二○一二年完成。
然而,從國際公開賽中選出的新世貿中心概念設計(包括世貿建築群,紀念設施,博物館,文化中心,交通總站……),經過幾年的抗爭,也早已面目全非。各大樓的外觀造型一變再變,唯一保留下來的概念,是各個大樓回顧與其遙遙相對的自由神像那微微螺旋上升的手臂火炬,並以一座主樓「自由之塔」為其頂峯。樓塔高達一七七六英尺,除了成為世界最高摩天大樓之外,更明指暗示美國獨立建國之年。

未有施工藍圖

不錯,「自由之塔」今年已經開始打地基,去年甚至於象徵性地置放了一座奠基石。但是新世貿建築群,除已定稿的交通總站之外,其他幾幢大樓至今仍介乎概念和施工藍圖之間。
所以,世貿重建六年完成?比較樂觀的紐約居民也只能希望它能實現,而不太樂觀的就只好互相抱怨這個紐約現實,蓋幾幢樓房也這麼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