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宗新股集資兼首隻A+H股上市的中國工商銀行,昨展開路演,消息指國際配售首日已獲得逾6倍超額認購。雖然北韓核試導致股市受壓,但市場人士認為只要大市不致出現持續性調整,應不會對工行招股構成太大影響;因以招股價範圍上限計算,市賬率較其他中資銀行略低,故相信股價仍有上升潛力。
【本報訊】工行全球發售最多407億股H股(連超額配售),其中兩成(81.4億股)來自大股東中國財政部及中央匯金出售的舊股,是來港上市的中資銀行中,首次在全球發售中含有舊股出售。連同A股最多發行的149.5億股(行使超額配股權後),按招股上限價3.07元計,工行最多集資1708億元。
與財政部合共持有工行上市後逾七成權益的中央匯金,其副董事長汪建熙昨出席推介會後表示,作為國有銀行的控股股東,財政部及中央匯金不會在市場減持工行股份。他又指工行首創以A+H股上市,相信會取得成功,希望可以成為其他以A+H上市的公司參考模式。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香港將仍是中央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地,而A+H則成為未來央企上市的主要形式。
對於外界指工行招股市賬率低於其他中資銀行,招股價範圍會否隨着國際配售反應熱烈而調整,汪建熙說會參考市況而定。
昨日港股雖因核試消息受壓,但市場人士指出,工行國際配售幾乎剛開始不久便已「足額」,至傍晚時已初步錄得逾6倍超額認購。
一名基金投資主管表示,工行投資者以中長線持有居多,相信北韓核試等短期因素不會對招股構成太大影響,除非市況持續出現大幅波動。
散戶最多分708萬手
工行全球發售的H股,其中5%(17.6955億股)在港公開認購,若有關部份獲100倍或以上超額認購,在回撥機制下,散戶獲配比例將增至20%,即70.782億股;以每手1000股計,工行最多可撥出約708萬手股票,供一人一手分配。
工行初步招股書顯示,除已披露的14家企業投資者外,新增一名企業投資者──九龍倉(004)主席吳光正透過私人公司,認購合共16億元工行新股(見表)。至於今年初以25.8億美元認購工行165億股的策略投資者高盛,按工行招股價上限計,賬面已獲利39億美元(30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