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一聲核試成功,擁核地位由暗轉明,國際社會要應對的課題,如何應對一個危險卻不穩定的核北韓。
擁核後第一個問題,是會如何使用核武。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RIIA)的東亞安全專家斯溫森──賴特(JohnSwenson-Wright)認為,北韓真正使用核武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要將體積龐大的原始核武變成有效的武器,發展到可裝在導彈上,難度很大,北韓主要將核武當成外交談判籌碼和爭取民心工具,之前的聲明亦表明不會首先動用核武。
「爛仔」北韓毋懼制裁
過去從未有國家核試成功後棄核,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斷言,要回復朝鮮半島無核化,現在已不可能。他指「北韓是個要面子的國家,覺得自力製造核武是件令民族自豪的事」,加上北韓又摸清美國不會有軍事打擊,「做爛仔又爛慣,制裁死多些人也沒有所謂」,國際社會也不可能為誘北韓棄核而滿足北韓無止境苛索。
黃東指出,國際社會在軍事打擊以外幾乎用盡所有手段,現在惟有「加多幾句譴責」,加強制裁,加強包括反導彈在內的軍事部署,希望可將北韓的核武規模,凍結在現時的「小兒科」程度。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胡偉星,卻沒有那麼悲觀,指北韓核試雖已「超出紅線」,但只要國際社會有共識,由聯合國安理會實施有效制裁,北韓棄核仍有外交談判空間,仍有機會有新的會談,不過這不是短期至3個月內會出現的事。
斯溫森──賴特亦認為北韓重返談判桌談棄核不是沒可能,但要國際社會給予一致的信息,中國會否支持「入肉」的制裁來迫北韓就範,是一大關鍵,但中國會否忍受鄰國不穩引來難民潮等問題,北韓政權如果崩潰又會否令核武流入國際黑市,都是會出現的問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