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獲經濟學獎<br>2006諾貝爾獎:揭示最利經濟儲蓄模式

美國學者獲經濟學獎
2006諾貝爾獎:揭示最利經濟儲蓄模式

本年度第四個公布的諾貝爾獎殊榮,跟前三個一樣由美國學者奪得。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昨天(周一)宣布,200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授予美國經濟學家費爾普斯(EdmundS.Phelps),表彰他對宏觀經濟政策中,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關係的出色研究。本港學者讚揚費氏推演出最有利經濟增長的儲蓄模式,反對干預。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73歲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費爾普斯,在1960年代末進行研究,挑戰當時流行的「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菲利普斯曲線」理論認為通脹和失業率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穩定關係,要減少通脹就要付出高失業率的代價,反之,刺激就業就得忍受高通脹。
但費爾普斯發現,「通脹並非只受失業率影響,勞資雙方對價格和工資增長的預期,也會有影響」。他提出新的模型去解釋通脹和失業之間的關係,稱為「加入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expectations-augmentedPhillipscurve)。

助世人理解經濟增長

諾貝爾獎委員會讚揚費爾普斯的研究,增進了世人對於充份就業、穩定價格和經濟迅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係,而這三樣都是所有健全政策所追求的目標。「但制訂政策往往面對艱難的矛盾。通脹和失業如何取捨?讓這一代消費還是留給未來的世代?費爾普斯強調,財富的長期分布,不只視乎儲蓄和資本形成,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平衡亦是重要問題。」委員會讚揚他的分析「對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有深遠影響」。
費爾普斯這次獲得諾貝爾獎殊榮,可得到1,000萬瑞典克朗(1,064萬港元)獎金,頒獎禮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舉行。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唯一一個並非由瑞典工業家諾貝爾(AlfredNobel)設立的獎項,而是由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創立,翌年首次頒發;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與和平獎則已有111年歷史。
本年度諾貝爾獎已公布四個獎,分別是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全部由美國學者包攬。至於餘下的文學獎及和平獎,將分別在本周四及周五公布。
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