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琪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我不大看電視劇,因為覺得太花時間。但最近卻受一套日本劇集《女皇的教室》吸引,追看下去。這是一個很獨特的劇集,因為它實際上在討論一個很重要、且非常富爭議性的教育議題:「甚麼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粗略來說,所有現代教育理論都同意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主動學習。孩子主動性愈強,學習結果愈好。問題是該如何去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現實有愉快環境嗎
一個現在流行的觀點可稱之為「愉快學習論」。那是說我們應營造一個環境,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了樂趣,孩子自然會主動學習。
不過一個反對的觀點,認為現實世界是殘酷的,並不存在一個「愉快」的自然學習和工作環境。孩子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環境的挑戰,在戰勝困難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興趣才能持久。因此,良好的教育制度應給予學生多方面的挑戰。
當然以上兩種觀點沒有原則上的矛盾,不過實行起來,就很容易偏向一方。在香港及東亞地區,由於傳統上對孩子學習要求嚴格,不鼓勵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學習,學生一般視學習為畏途。為糾正這一情況,近年來東亞地區主流教育方向均強調要讓學生愉快學習。
電視劇展現了一個極端的反例。它的主角是一位被稱為「魔鬼教師」的極端苛刻老師。她用極不合理的辦法,去折磨、挑戰學生,目的是引起學生主動反擊,從解決問題中明白學習的意義,產生自發學習動機。
另類好老師不易做
老實說,我並不認同劇中老師的教學方法。但在這「愉快學習論」主導的香港教育改革過程中,我想這劇集可以帶來一些衝擊,讓我們反思一下我們是否太強調學生的「愉快學習」了?我們是否不自覺地令到下一代更不能面對現實世界的困難?
劇中的結局也頗有意思。老師最終取得成功,是因為學生明白到老師對他們毫無保留的付出,受到感動。這不能算是教育方法本身的成功。不過由於老師行為太「出位」,所以遭到學校解僱。
在教育界我們也得承認,最好的老師往往能以本身的性格操守感動學生,取得成功。教育方法對這種老師來說是次要因素。
反而一位每做一件事都要有所根據的老師往往不會成為最好的老師。問題是,在事事要求有所根據的教育改革裏,我們是否也會如劇集中的教育官僚一樣,在製造困難給一些「另類」的好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