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首曾蔭權先生公布新一年施政報告的前幾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先生(MiltonFriedman)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對特首及特區政府放棄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表示惋惜及慨歎。他認為,有關政策令香港經濟在過去五十年來快速成長、令香港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一旦特區政府真的放棄不干預政策,香港經濟將出現更多失衡、失效的情況,對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佛利民先生已是九十四歲的老人,他已不像以往那樣積極、活躍的參與學術或公共事務的討論。但當特首曾蔭權先生突然宣布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存在的時候,這位已處於半退休狀態的經濟學大師還是禁不住拿起筆來提醒曾特首及特區政府「有形之手」的禍害,希望他們能重新考慮、能臨崖勒馬。
只可惜曾特首及特區政府把佛利民先生的金石良言當作耳邊風,絲毫沒有因佛老的諍言而作任何反思及檢討,反而洋洋自得的說不應執着於甚麼教條、意識形態或口號,甚至指奠定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郭伯偉爵士及夏鼎基爵士也會同意特區政府現時的做法。
郭伯偉爵士、夏鼎基爵士兩位前任財政司已經辭世,他們當然不可能站出來回應或駁斥特區政府的說法,他們當然不可能表明他們對所謂「大市場、小政府」原則的疑問。但只要稍稍研究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由來及背景就可以知道積極不干預政策絕不是甚麼教條或口號,跟甚麼「大市場、小政府」政策更是兩碼子的事。
積極不干預政策的基本原則、基本態度是不干預、是讓市場力量發揮最大的作用。兩位前任財政司之所以提出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是因為他們偷懶,也不是因為他們放軟手腳,而是因為他們深深明白自由市場有自行調節的機制及力量,只要政府不胡亂插手、不指指點點,自由市場體系完全可以應付新環境及挑戰,並且按新的需要調撥資源,把浪費資源的情況減至最低。但若果政府以各種原因、各種名目插手市場,又或是當起「老師」來教導企業如何發展,經濟體系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失效情況,資源便會流向政府欽定但效率低下的行業,造成資源錯配及浪費。
另一方面,曾特首及特區政府所說的「大市場、小政府」政策的重點卻在於政府要為企業尋找商機、要為經濟開闢出路。換言之,特區政府不僅不再嚴守不干預的立場、不僅不再相信市場有自行調節的力量,反而認定政府比市場聰明、反而認定政府可以比市場更快糾正任何失衡失效的情況。像這樣的想法跟香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是背道而馳的,跟郭伯偉爵士、夏鼎基爵士的理念也是南轅北轍的。
其實,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已多次嘗試扮演經濟先知指導市場,可這些嘗試並沒有甚麼效果,只是導致大量浪費及資源錯配。數碼港計劃或甚麼高科技中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現在曾特首不僅不吸取教訓,反而主動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反而為積極干預市場大開綠燈。這樣下來,類似數碼港的失敗例子只會愈來愈多,明益個別企業或財團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