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教 - 陶傑

家 教 - 陶傑

什麼叫特權?像荷里活新進女導演蘇菲亞哥普拉。
她出生在影藝世家。父親哥普拉是比華利山的國王,她的母親是紀錄片導演,表哥是男明星尼古拉斯基治,來她家晚飯的常客,從小就是史匹堡、盧卡斯、馬龍白蘭杜。
還有前衞畫家安廸華荷。她爸爸在菲律賓的一座熱帶森林島開拍《現代啓示錄》的時候,安廸華荷帶她乘直升機,她坐在這位Uncle的膝上賞覽菲律賓風光,這一年她才六歲,遇上爸爸的佈景被颱風吹塌,嚴重超支而破產,她在菲律賓旅居,家中有補習老師來上課。
她在加州藝術學院畢業,專修時裝和攝影。畢業後在法國的時尚雜誌見習。她在父親的《教父》第三集裏飾演小角色,但片子劣評如潮,影評人叫她還是回到時裝行業比較適合。

對於這樣的履歷,她只聳聳肩,說:「我只是比別人幸運一些,我從小見慣的只是一些比較有趣的大人。」
所謂家教,是小孩成長的環境。住在屋邨,上下電梯的總是幾個外貌有色魔嫌疑的小鬍子猥男。到街上的便利店買一瓶醬油,途經小花園,看見幾個維園老坑搔着腳趾暢論國事。隨同染髮的母親上髮廊,這位六歲的小女孩坐在一角,翻着八卦雜誌,一面看着阿媽跟那個瘦得像一隻小公雞似的洗頭仔在打情罵俏,他一抓一抓她的頭髮,水龍頭灑在面盆,溫柔地說:「啲水溫度啱唔啱呀?」媽媽閉上眼睛,很享受地答:「添仔,係你校嘅水,幾時都咁啱我嘅。」小女孩眨眨大眼睛,低下頭,再看看娛樂周刊封面的肥肥和欣宜的母女照──這樣的環境,大概培養不出一個創作人。
二千年前,孟母三遷,其實早有古訓。想子女長大,眼睛不帶一抹卡拉OK的鐳射迷彩,講話沒有一層電視劇對白的街坊風格,舉手投足,小女兒不要像北姑,小兒子不要像油蔴地的沖涼揼骨客,家長不必都搬到比華利山去住,也不必都送英童國際學校,卻必須小心營造一個合理的居住環境:搬去西貢、南丫島、長洲、遠離一點點人煙的地方,打開窗戶看見一片灰濛濛的珠三角天空,幾片模糊的帆影,少見一些人,對於阻止小孩成長時期面目可憎之演進指數,潛移默化的畢竟會有點用。
然而像蘇菲亞哥普拉,她小時候家人和賓客的那張名單,畢竟罕有得像威廉王子的家世,英文叫做Upbringing──有錢的家世,有很多種,下一代不一定十八歲生日就得到一輛開篷平治的禮物。蘇菲亞說:「我只是比別人幸運一些,我從小見慣的只是一些比較有趣的大人」,這句話謙卑而得體──這份家教是如何修來的?只怕勝過所謂「親子教育」的一百個名流電台訪談心得,這一樣沒有假大空,就叫做Sub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