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 光 - 邁克

靈 光 - 邁克

節目平頭整面叫「捷克新浪潮」,真是太老實了,市儈的眼睛不免覺得不夠喉,杞人憂天為票房焦慮:要是加上「布拉格的春天」之類的橫匾,恐怕能引起更多外圍觀眾的入場興趣。近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影片中文譯名不但有走火入魔趨勢,而且高姿態得近乎群魔亂舞,熱鬧是夠熱鬧的,但原名與譯名像在走難中不幸失散的情侶,喧嘩過後完全記不起對方,因為從來沒有發生過親密關係。這次搞專題放映,倒又向另一個極端進發,返璞歸真原本值得嘉許,所以我在這裏指手劃腳,確實有點過意不去。
艾雲巴薩的《親密閃光》以往好像有人譯《靈光閃現》,在鬼片當道的今天,大概會引起恐怖的誤會,何況寇比力克的TheShinning等於《閃靈》,早已經是影迷共識──看,這就是譯名界活生生的賢伉儷,異國配偶與伴侶永結同心白頭偕老,有甲出現的場合,必定見到乙的蹤影。不過《親密閃光》倒應了有麝自然香,或者借用莎士比亞名句,玫瑰不論叫什麼名字都一樣芬芳。沙煲兄弟久別重逢的故事淡得幾乎不成故事,可是日子不是白過的,往昔的純淨被生活塗上五顏六色,你睇我好我睇你好──播國語時代曲的留聲機,隱隱傳來李香蘭的喟嘆:「多少的甜蜜、辛酸、失望、苦痛,盡在不言中。」
最末一個鏡頭,晴空下碰杯的老友記忽然動作凍結,那一刻的諒解鎖進永恆。自從杜魯福《四百擊》的結局用了石破天驚的凝鏡,衷心的致敬和權宜的效顰充塞國際銀幕,成了辭窮的導演最體面的下台階。《親密閃光》這一頓卻是例外,不但存在理由充份,而且有畫龍點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