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文章:基地中心,平台樞紐 - 陶傑

陶傑文章:基地中心,平台樞紐 - 陶傑

中國式假大空基因復發,繼甚麼打造「高科技港」、開發「中藥基地」之泡沫吹波波後,按捺不住,最近又湧現一個最新的宏大吹波波名詞,叫做把香港開發為「大中華教育樞紐」。
董朝為香港「定位」,親定香港經濟之「四大支柱」,曾蔭權時代,面向「九加二」,則又調整為「三個中心」,即金融、物流、旅遊零售中心。四根支柱、三個中心,現再加一個樞紐,再掀一輪口水花熱潮,再開幾場論壇,請幾位文化精英高官上台發表遠見,會展中心和酒店BanquetHall的租賃和酒水生意,咖啡、橙汁、蝦多士、小三文治甚麼的,看來明年還會很忙。
香港如何「打造」為一個「教育樞紐」?說來好笑,完全是因為香港在萬惡的殖民地時代,過渡期內,濫發大學經營執照,把大學一炮擴充成八家種下的孽。八家大學,資源一大堆,教席學額,人浮於事,為了競爭生存,只有北向哄搶尖子開拓商機。當年如果衞奕信和彭定康沒有這麼一愚弄,大學維持精罕的兩三所,今日就沒有這場「大中華教育樞紐」的美夢。
教育如何打造「樞紐」?歐美的第一流學府遍地,特區自無跟人家比拼之理。唯一的市場目標,只能是中國大陸。但最近北大清華,尖子遭到特區學府以五十萬一年的獎學金物質腐蝕誘惑,已經公開炮轟特區大學當局井水犯河水之「搶尖」無良,港方不思改過,還想進一步擴大挑釁,不知是甚麼居心?

把香港打造為「教育樞紐」,面向大陸,即使要與中國的「第一流學府」競爭,鐵了心強搶尖子,就要用銀彈,即「獎學金加豪華宿舍飲食一條龍」,如此則為本地大學校長加重撲水負擔。
不花銀彈,學店商業經營,只收學費,當然可以招收如陳良宇的孫子一類的大豪客,增加大學商業收費,但以交學費掛帥,又難免衝擊學術水準,屆時一家大學,停車場停滿了中國大款大學生消費者的開篷平治和「波子」,樞紐樞紐,不讀書,專門泡妞,又令本地的大學生自慚形穢,影響學習情緒。
香港自稱「國際大都市」,最慘的是,吹着吹着,自己也相信了,硬要模仿倫敦紐約的「國際教育都會」的氣派,而不知道中國的大學生,不論學業超群,還是消費力膨脹,一概:親英、媚美、崇洋、慕外、戀歐、舔西,到大陸的書店看看,關於教育的暢銷書:《我在哈佛的日子》、《劍橋留學雜憶》、《怎樣留美畢業取得綠卡》之類,中國的大學生,不是三十年前上山下鄉的「知青」,他們不是盲毛,他們眼中的「國際教育樞紐」,只有哈佛、耶魯、牛津、劍橋,也就是紐約和倫敦,北大和清華,是通往這兩大樞紐的跳板。
曾蔭權聲稱:「務實領導」。務實的教育政策,就是少說空話,老老實實,先「理順」今天亂七八糟的大學教育問題:學額尾大不掉、副學士之爭、英文和學術質素之監管,以及責令大學校長多撲點水,少點趕酒會拍集體照的政治活動,更重要的,特府高官,愛國富豪,少把子女往英美的寄宿學校和大學爭相塞送,全叫他們在香港這八家大學升學,屆時香港這顆「教育樞紐」,自然會內容充實,富有彈力,否則,香港只會是另一個平平無奇的「大中華吹水樞紐」。
逢周一、三、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