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約有三萬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僵硬、紅腫、疼痛甚至變形等病徵,令八成患者的生活因此而受到影響,部份就連梳頭、穿衣、吃飯及如廁都需別人幫助。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指出,近年發現的個案有年輕化,最年幼的只有幾歲,市民若發現該病應及早求醫,適量的運動及水療均有助病情。
記者:梁美寶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及毅希會於去年9月至今年3月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本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健康狀況及運動情況。調查訪問402名患者,結果發現近八成患者身體健康已中度至嚴重受損,因痛楚而對日常工作有影響。受訪者中有37%同時患有骨質疏鬆症,14%人曾因而骨折。
有病人只得幾歲
調查顯示,逾三成患者受到很大程度的強度限制,如無法搬桌子、使用吸塵機、玩保齡球或耍太極拳等。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主席劉澤星醫生指,有近四成病患者連日常活動及工作也受限制,嚴重者連起居飲食也要別人幫助,包括10%需要別人協助才可走路、8%需別人協助起床、13%需要別人協助穿衣及梳頭,更嚴重者有2%需要別人協助才可吃飯。
14歲時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張女士坦言,「起初知道有呢個病簡直似跌落深淵,曾經想過自殺,但係就連搬張櫈去窗口都無力!」以前時常打籃球及西洋劍,但自患病後改變了她的人生,所有活動均要放棄,終日更被肌肉、關節疼痛煎熬,多年間已接受過十多次手術,其中七次需要全身麻醉。
當病情尚輕時,她仍可全職工作,惟現時受病患影響,只可兼職過活。她說,近年因做水療等運動,關節退化情況有改善,還笑言:「我𠵱家仲追到巴士!」
雖然此病病發年齡主要在35歲以後,但劉澤星指出,近年患者年齡愈來愈年輕,「有些病人只有幾歲或者10幾歲」,但及早發現可透過適量運動防止關節變壞及肌肉壞死。
做運動改善病情
但調查中卻有四成患者因痛楚而不肯做運動,社區復康網絡高級物理治療師潘經光指,患者多做運動有助防止關節退化及僵硬,包括水療、瑜伽、太極拳等也可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