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重建計劃影響的居民需要時間適應新環境,香港理工大學都市空間及文化研究組進行的「長者對新型公屋公共空間設計」研究發現,由黃竹坑遷徙到石排灣邨的長者,直言新居公共空間存在椅子不足、公廁不足及有蓋行人通道太窄等問題,感到在新環境生活並不快樂。
九成人指公廁不足
研究人員於今年6至8月,成功訪問了石排灣邨117名年齡在60歲或以上長者。80%受訪者直言邨內椅子等公眾設施不足,被迫坐於花槽旁歇息;90%受訪者認為邨內公廁不足,也有一半受訪者批評邨內有上蓋的空間太少。
地台小石級易摔倒
邨內不少長者批評各座樓宇均欠缺扶手設施,樓宇入口地台上又建有一層小石級,加上轉角位太窄,不少長者也曾在該處摔倒。有部份未能適應新環境的長者更坦言邨內危機四伏,入伙後已大大減少外出,被迫愁坐家中。地景建築師伍捷恆批評房署只將固有硬件配套設於公共屋邨內,未有認真考慮居民需要,社區設施沒有因應各區的年齡及居住人口特性而安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