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懸浮粒子壟斷了清新的空氣,當有毒金屬佔據了清澈的海洋,當大菌小菌污染了人類的食糧,我們生病,地球也生病了。地球不會看醫生,不會吃藥,但環境污染,並非不治之症。保護地球,保護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的良方妙藥。《蘋果日報》逢星期日推出的〈GreenApple〉專欄,主力探討香港以至全球的環境問題,為一片藍天、一流清溪,盡一分力。
穿梭於維港兩岸的天星小輪開動引擎,不消10秒,煙囪噴出一團黑煙,藍天蒙上一片灰黑,久久不散。遊客投訴小輪黑煙壞了興致;市民在路邊吸飽了汽車黑煙,想不到避上小輪要面對較汽車黑煙更污染的廢氣侵襲。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梁耀彰表示,小輪排放黑煙情況存在已久,但一直未解決。他指小輪為節省成本,通常使用質素較差的海上專用柴油,劣質柴油燃燒不徹底,會產生大量含微粒的黑煙,而黑煙背後的毒害不容忽視,可嚴重損害人體的肺功能及引致哮喘復發。
「小輪黑煙嘅含硫量極高,仲衰過汽車黑煙。」即使柴油已被徹底燃燒,產生的白煙對環境的影響也不輕,當中的二氧化硫會對附近行人及居民健康構成危險,同時會造成酸雨,破壞建築物結構。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表示,汽車的含硫量限制於0.05%,工業用柴油也不過是0.5%,但小輪卻高達5%,足是汽車的100倍,而黑煙含的微粒更可刺傷肺泡。他又指,黑煙構成視覺污染,過往也曾收到遊客投訴。截至今年9月,海事處本地船舶安全組收到3宗有關空氣污染的投訴,一宗與天星小輪有關。
難接受排煙3分鐘
對於黑煙害人,天星小輪回覆表示,旗下12艘渡輪每日班次889班,渡輪在靠泊或離開碼頭時會因轉換推進方向而短暫地排放黑煙,「此情況乃屬正常及難以避免」,並沒有牴觸現行管制法例。但文志森批評,小輪一轉的氣體排放量已相等於10輛貨車的排放量,在維港兩岸造成的峽谷效應及缺乏強風吹散污染物的情況下,大量污染物聚積於兩岸,尤以中環、灣仔及尖沙嘴污染情況最嚴重。
海事處表示,在年檢查抽驗中,小輪引擎的排氣顏色均屬正常,也沒有超過連續排放3分鐘的上限。但文志森強調,「無人會接受到3分鐘不斷排出黑煙」,當局有必要檢討標準是否過於寬鬆;他又質疑汽車排放黑煙受環保署監管,但小輪則由海事處規管,「𠵱家雙重標準,柴油車監管好嚴,應該統一標準,同應該搵獨立監察機制,唔係由海事處查番。」
記者 黃嘉寶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