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重開峯會之際,北韓卻打算在談判桌灑上核子塵。日本和中國兩大東亞強國,多年來時有齟齬乃至衝突;關係冷卻五年後,兩國領袖終於有望重新握手對談。金正日卻突然宣布將進行核試,似乎決心搶佔新聞。
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即將訪問中國與胡錦濤會談,是中日關係的一大突破。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每年到供奉戰爭亡靈(包括十四位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不必要地破壞日本與中國及南韓的外交關係。
中日關係惡劣並非全是日本之過,但兩國若能結束「冷戰」,可望解開很多死結。
經常挑釁的金正日是最迫切的問題。東亞關係緊張,北韓得益最大。中日美俄及南北韓曾召開六方會談,以期截停北韓核試計劃,但北韓中途退出。獨裁者金正日遂藉着挑撥區內關係,以免北韓成為共同敵人。今年七月,北韓僅餘的半盟友中國,終於投票贊成由日本動議、措辭強硬的聯合國決議案。議案譴責北韓於七月初進行核試,呼籲各國打擊與北韓有關的導彈交易。金正日大為震怒,但他深知中國對強硬經濟制裁有保留,而南韓則幾乎不惜一切代價,維持雙邊貿易及單向援助。若北韓核試,美日必定提出經濟制裁。金正日似乎想打賭,引爆炸彈不會使北韓成為眾矢之的,相反可使鄰國再次與美國保持距離。
讓金正日得逞對誰都沒好處。區內穩定,中國才能專注經濟發展。若北韓進行核試,日本、台灣以至遠離東亞的國家,將面對重新檢討不發展核武的壓力。北韓導彈的射程愈來愈遠,若裝上核彈頭,可威脅所有國家。他承諾不會將核彈技術轉移,但他先前應允不會發展核武也出爾反爾。
中國須以清晰堅定的言詞告訴金正日,進行核試將面對嚴厲制裁。南韓的豐厚的援助使金正日可犒賞軍隊或中飽私囊,也應盡快停止。各國均認同向北韓貧困人民提供人道援助,惟堅持由聯合國監察。
若中日韓三國不能就回應北韓核試達成更好的共識,禮貌的握手並無多大實質成果。那實在可惜,因為很多區內議題(包括台灣問題、開發油田及天然氣、島嶼領土爭議等等)可透過會談解決,不用軍艦相見。中國和南韓也不時以談判化解爭議。
還有更麻煩的事。中韓兩國長期批評,日本容許部份(實則為數甚少)出版商發行粉飾戰時罪行的歷史教科書。但兩國對待歷史並不比日本誠實。三個國家的青年,在教育薰陶下互相敵視。小泉參拜靖國固然不對,但中國領導人故意鼓動民族主義的反日情緒,也不過為提高民眾對共產黨的忠誠。
現在各方有機會再三反省。中國為了保持日本對華貿易及投資繼續增長,一直考慮以甚麼藉口重開高峯會,但也防範反日情緒失控。恢復中日高層接觸,可使鄰國對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擴充減少戒備。
至於日本,安倍晉三並未公開承諾不再參拜靖國,但他不需以參拜證明自己愛國。他顯然希望日本在區內防務負起「正常」亦即重要的地位:日本已在援助、貿易及遏止核擴散等方面付出甚多,但因憲法所限,自衞隊就連動用武器支援盟友亦不可。因此,安倍須向外界展示,區內兩大強國可和平互動。
安倍及胡錦濤有理由將禮貌握手轉化為外交契機,但困難不小。歐洲各國因經濟、政治及軍事聯盟帶來巨大利益,暫且放下戰爭心結。東亞各國政府卻故意挑動陳年舊恨。日本的多次道歉語調生硬,但一眾鄰國也不大願意接受一句道歉,就此作罷──各方面只依賴美國居中維持和平。
中國和南韓近年冷待日本,少數勉強有效的區域論壇亦無法化解爭議。東亞和平關乎美國重大利益,美國斷不會袖手旁觀。不過,富庶的日本和日漸強盛的中國及南韓,是時候自行承擔更多防務責任,中止內耗的冷戰,並先讓金正日感受灼熱壓力。
cTheEconimistNewspaperLimitedLond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