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科學家在北冰洋地帶發現28副侏羅紀時代的海中恐龍化石,當中一具更是歷來發現最完整的水怪,令人對這種在1.5億年前稱霸海洋的「海上暴龍」有更多認識。
奧斯陸大學古生物學助理教授胡魯姆(JoernHurum)指出,研究員是在距離北極1,300公里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Spitsbergen)發現了共28副魚龍(ichthyosaurs)和蛇頸龍(plesiosaurs)的化石。魚龍外形類似海豚,至於蛇頸龍的外形似蘇格蘭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可分成兩種:一種頸長頭小,另一種頸短頭大,牠們都是靠獵食魚龍維生。蛇頸龍和魚龍都是在6,500萬年前絕種。
估計10米長 鱷魚頭加海獅身
在這批化石中,最矚目的是一具屬於蛇頸龍類的上龍(pliosaur),由於身軀龐大,加上骸骨保持得非常完整,研究員稱之為「水怪」或「海上暴龍」。
胡魯姆估計「水怪」有10米長,屬於頸短頭大的一類,「牠像鱷魚頭蓋骨加海獅身,身形像一輛巴士般大」,頸椎骨有如餐碟般大,有幾百隻牙,有的牙齒像黃瓜般大,非常嚇人。
科學家至今未發現過一頭完整的上龍化石,這次發現被視為是重大發現,挪威科學家準備在明年8月大規模挖掘這批恐龍骸骨。
胡魯姆指,這批化石出土,搜尋石油資源的地質學家最為雀躍,「我們找到頭蓋骨,意味我們嗅到石油」。
路透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