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李卓人的思考藝術 - 高明輝

蘋果批:李卓人的思考藝術 - 高明輝

在十月二日最低工資大遊行的同日,筆者發表《最低工資的一座斷背山》,隨即收到各界回應。其中,當日扮演「麥當奸叔叔」的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撰文,分享了不少寶貴意見,更盛讚《蘋果批》「長於修辭」。對於後者,筆者自是愧不敢當;可對於前者,則大有理性討論的空間。筆者在《斷背》一文指出:「按照李議員的邏輯,是不是要說為了令這一百萬人脫貧而要犧牲八十萬人的就業?」李議員在文中回應道:「要量度最低工資對就業的影響,不能如《蘋果批》般簡單地比較實行(或調整)最低工資前後的就業數據,嚴謹的實證研究必須把影響就業的其他因素分開。」
筆者「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之下,發覺自己犯了錯。在《斷背》一文中,引述李卓人議員的「最低工資令一百萬英國工人脫貧」,繼而按照這一套邏輯,向他提出質詢。筆者只一味跟隨李議員的邏輯,以致「實證研究不夠嚴謹」。誰都知道,工人脫貧,不一定是因為立了法,可能是因為工人表現勤奮而「加人工」,或者因「自我增值」而轉型成功;「宏觀」一點看,可能是全球經濟暢旺帶動工資上調,又或者是外資湧入英國等等。凡此種種,都有可能是脫貧的原因之一。李卓人議員當日一口咬定「最低工資令一百萬英國工人脫貧」,按照李議員的「最新思維」,很明顯是「不夠嚴謹」的。

《蘋果批》決定盡傳媒應有的責任,借用李議員電郵中的一席話,鄭重澄清:要量度最低工資對脫貧的影響,不能如李卓人議員般簡單地比較實行最低工資前後的工資數據,嚴謹的實證研究必須把影響工資的其他因素分開。不但如此,這位工會領袖對研究的嚴謹態度,深深地感動了筆者,對於「一百萬人脫貧」之謎,《蘋果批》決定「打爛沙盆問到篤」。
在二○○四年十月,有報章引述李議員的話,表示「工黨在九九年引入全國最低工資後,有一百五十萬名低收入工人得到加薪」(見附表)。問題來了,為甚麼短短兩年之間,人數會由一百五十萬人下降至一百萬人?
讀者可能認為,李議員當日所指的是「得以加薪」,今天的則是「脫貧」,兩者大有不同。若果真如此,《蘋果批》則要問:當時「加薪」的幅度是多少?今天「脫貧」的定義又是甚麼?至於最低工資是不是「加薪」和「脫貧」的唯一原因,則請李議員用「嚴謹」的方法向香港的工人披露。與友人談起最低工資,「李卓人」這個名字必定是最先被提起的,足見李議員的形象深入民心,可真是支持最低工資的「精神領袖」。在爭取最低工資的路上,有李卓人議員這麼的一把尺,相信日後有關數據的討論必定更見理性、更加嚴謹了。此乃香港之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