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經讚揚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自由地方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Friedman),昨日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狠批特首曾蔭權早前宣布放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令香港喪失成為世界自由經濟的象徵。他指,曾蔭權所謂市場機制失衡,政府才會出手干預的說法,是忽視了市場會自行調節的機制;這些所謂市場失衡,正正由政府干預經濟引發。 記者:莫劍弦
特首早前在泛珠三角經濟論壇上,宣布積極不干預政策並非政府經濟政策藍圖,並以「大市場、小政府」取代,隨即觸發連串批評。被視為自由市場經濟代表人物的佛利民,昨日以《香港模式之死》(DeathofHongKongModel)為題,批評曾蔭權放棄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積極不干預政策。
斥忽視市場自行調節
佛利民在文章中指出,香港兩位前財政司郭伯偉及夏鼎基為香港確立經濟不干預政策,令經濟迅速發展。由第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只有英國四分之一,到97年回歸時,經濟生產總值已差不多和英國一樣,證明積極不干預政策十分成功。佛利民稱,他一直希望香港的成功,可以作為中國及其他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借鏡,走向自由經濟。
佛利民稱,積極不干預政策的作用在於阻止官僚使用市民的金錢,干預其他市民的事務,所以他對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感到哀傷之餘,卻並不意外。他指,曾蔭權解釋,政府只有當市場機制出現顯著失衡時,政府才會出手干預的說法,實際上忽視市場自行調節機制,「遠遠早過曾先生有時間思考(市場失衡)之前,市場已自行消除這些失衡。」
港府稱理財哲學未變
雖然曾宣布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但佛利民相信,香港過去半世紀對不干預市場的堅持,仍足以令政府干預減到最小,日後仍可保持經濟增長,但已非世上自由市場的象徵。佛利民希望,香港過去50年於自由市場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其他人提供一個成功的經濟模式。
面對佛利民抨擊,行政長官辦公室回應稱,特首早前已清楚解釋政府的立場,港府過去30年來的審慎理財哲學理念並無改變,只是積極不干預這個字眼較含糊,政府認為「大市場,小政府」,更能準確形容政府長遠以來的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