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你何時開始替人義務拍「車頭相」?是不是只有老人家才會拍「車頭相」?
A:我由1977年開始「愛心攝影服務」義務工作,專門替弱勢社群拍靚相,參加者多是老人家。他們年紀大、少拍照,有人特別安排拍靚相,自然就想到留為臨終之用。當然,沒有人會講明拍「車頭相」,但大家都心裏有數。
來影相的人,最年輕的約四十多歲。他們想,萬一有天突然走了,最少也要有一張體面的照片做後事。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年輕人拍「車頭相」。
Q:拍「車頭相」時,公公婆婆的表情是怎樣的?你替人拍這類照片有甚麼感受?
A:單是笑容已經花樣多多。有些人,不論怎樣哄,一樣「不會笑」;有些人,你叫他笑,他就哈哈大笑,甚至手舞足蹈,要我叫停:「不要動啦。」很多老人家張嘴一笑就被人見到口裏面都沒有牙,我只好婉轉說:「微微嘴笑就行嘞。」通常婆婆拍照比公公開朗;有些老伯伯好嚴肅,說不笑就不笑。
來拍「車頭相」的人很有準備:女的塗口紅補粉戴飾物;男的把收藏多年的西裝領帶穿上身。我們義工目標只有一個:盡力替人拍靚相,也不會因為是「車頭相」而心裏灰暗。
Q:你遇到最難忘的「車頭相」主角服裝及化妝是怎樣的?替人拍「車頭相」教會你甚麼?
A:有次忙於拍照,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一直坐在我背後。我無意中回頭看見她的一剎,竟然有驚為天人的感覺。她披着銀白頭髮,畫了秀眉,兩頰胭脂,一臉明艷。身上穿了高貴的黑底彩花刺繡織錦裙褂,頸上圍了珍珠鏈,泰然扶着木枴杖坐着,慈祥又雍容,十足兒孫滿堂的福氣老人家。當下,我禁不住主動要求跟老婆婆一起拍照留念,我真心想,能跟她留影,自己也會沾上一點福份。
老太太安然自若、隆重地準備拍一張「車頭相」,讓我明白,人變老、以至面對死亡都不覺可怕。人生大去之期哪會說得準?很多老人家都沒有禁忌:「都在排隊啦。」由他們身上,我上了一課生命教育。
Q:有沒有替親人拍過「車頭相」?你自己又會不會預拍一款呢?
A:我現在當保險,見過身邊朋友離世,把生死看得很坦然。我也曾替姑姐「預影」過雍容的相片,可是,她離世時,靈堂還是放了年輕時候的美麗遺照。父母辭世前,沒有預先拍「車頭相」,我想,當年若跟他們說預拍「車頭相」,準會被駡。現在,我依然認為沒有需要為家人拍這種照片。
我認為香港人的生命教育已經足夠,只是死亡真的臨到身邊時,不是每個人都能豁達面對。
做義務攝影近三十年,我從無想過自己也要拍一張「車頭相」。下一次,我會穿舒適的黑色Polo恤,梳整齊頭髮,微微從心裏一笑,拍一張最能代表自己的「車頭相」。你呢?你會不會也拍一張?
本報記者冼麗婷